在2025年4月,兩名擁有百萬粉絲的網(wǎng)紅博主“湯匙不是鑰匙”和“迅猛龍?zhí)乩偕?rdquo;分別被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錄取。其中,“湯匙不是鑰匙”以400萬粉絲的影響力,憑借考研數(shù)學科學學院金融專業(yè)的優(yōu)異成績,被北大“擬錄取”。這一消息不僅展現(xiàn)了北大對學術潛力的認可,也打破了傳統(tǒng)“名校”與“網(wǎng)紅”身份的刻板印象。
與此同時,云南小伙崔慶濤的故事同樣令人動容。他曾在建筑工地上打工,一家四口拆開紅色錄取通知書時,父親因不識字而由妻子代讀內(nèi)容。通知書明確標注其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錄取,將于2018年8月30日到校報到。崔慶濤的勵志經(jīng)歷被廣泛傳播,成為無數(shù)寒門學子的榜樣。
北大對“強基計劃”的探索也值得關注。2020年,河源中學的葉澤航、李睿、黃卉靈通過“強基計劃”被北大錄取,其中李睿以高考成績屏蔽生身份,最終選擇北大而非清華。這種“因材施教”的招生模式,既保留了傳統(tǒng)高考的公平性,又為特殊人才開辟了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北大對品德的重視同樣體現(xiàn)在錄取標準中。2024年6月,一名復旦畢業(yè)生因“打老師”事件引發(fā)爭議,北大明確回應稱該學生未被錄取,強調(diào)“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錄取”。這一舉措彰顯了北大人“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
錄取通知書不僅是學術生涯的起點,更是責任與使命的象征。2019年,北大招生辦公室寄出3800多封錄取通知書,每封都附有七位不同年代“北大新生”親筆信件,寄語新生“在亂花迷眼的選擇中堅守理想”。這種跨越時空的傳承,讓新生在踏入燕園時便感受到厚重的文化底蘊。
從理科生到文科生,從工地到校園,北大的錄取標準始終以“多元包容”為底色。2020年,一名高三學生通過外語類保送生選拔,以語文76分、數(shù)學65分、總分216分的成績被錄取為菲律賓語專業(yè)。這種“因材施教”的錄取方式,既尊重了學生的興趣,也體現(xiàn)了北大的開放性。
此外,北大對新生的入學指導也細致入微。2007年入學手冊中,學生會寄語新生“學會寬容和關愛,懂得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差異”。這種“自由而高尚的靈魂”培養(yǎng)理念,讓北大的校園文化始終充滿人文關懷。
最后,北大的錄取不僅是終點,更是新起點。2025年4月,一名通過校長推薦政策考入北大的學生分享道:“考上北大既是努力的結(jié)果,也離不開天賦。”她本科就讀生物專業(yè),雖認為就業(yè)難度較大,但堅信“保持良好心態(tài)和專注學習是關鍵”。這種對未來的信心,正是北大人精神的延續(xù)。
關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 | 網(wǎng)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網(wǎng)資訊中心 版權所有 |
![]() |
京ICP備05004402號-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