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曾說,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鰣魚又稱時魚、三來、三黎魚、遲魚、鰣刺,是我國名貴魚類之首,亦為長江三鮮之首。每年清明前為食用鰣魚的最佳時節(jié),上市時間僅有20天左右,錯過便要等下一年。 鰣魚最為嬌嫩,據(jù)說捕魚的人一旦觸及魚的鱗片,就立即不動了。所以,蘇東坡稱它“惜鱗魚”。

鰣魚之美 此中風味勝莼鱸
鰣魚的魚鱗富含脂肪,蒸時魚鱗上的脂肪溶入魚肉,才會豐腴鮮美。晶亮的魚鱗里含有大量的膠質(zhì),蒸熟后口感如膠或皮凍般的柔韌。鰣魚中母魚最為肥美,魚子結(jié)實甘香。春江鰣魚以唇有朱點者為上品,據(jù)說是嚴子陵用朱筆點過。而鰣魚魚胃硬且脆,是下酒的好菜。胭脂魚的顴骨叫香骨,越嚼越香,滋味越佳,更可助酒,有“一根香骨四兩酒”之說。

鰣魚之美 此中風味勝莼鱸
從宋朝開始,鰣魚已列為貢品,江南飛騎,疾馳京城,鰣魚成了御膳之珍。
對于鰣魚的鱗,據(jù)說上海最講究的做法是,用針線將魚鱗片片串起,然后覆于魚身,上鍋蒸煮。魚成,提起線腳,鱗甲整個起去,脂水早已滲入魚身,魚鱗則用來煲粥——關(guān)于魚鱗,還有個小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
據(jù)說古時居住在長江流域的人判斷新嫁娘是否稱職,是要考驗廚藝的,為未來翁姑做的第一道菜便是蒸鰣魚:
只見這位新媳婦拿起刀,三下五除二就把魚鱗給刮了,婆婆連連搖頭判了不及格——但凡略通廚藝的人都曉得,烹飪鰣魚是不刮鱗的呀。且慢,只見新媳婦將片片鰣魚鱗片釘在木鍋蓋的內(nèi)側(cè),把魚放進鍋里,蓋上蓋子蒸起魚來。不一會滿室飄香,清蒸鰣魚端上桌,婆婆一嘗,肉質(zhì)嫩滑肥美異常。原來新媳婦巧用蒸汽,既保留了鱗片上的魚油的肥美,又省卻了吃魚時去鱗片的麻煩。
由于鰣魚“出水即死”,江淮一帶的漁民用冰保鮮,廣東的漁民則喜用鹽腌著保鮮,腌而不曬,制作成保留魚汁的“水咸魚”。煮的時候相當簡單,姜絲、蔥花以及肥豬肉鋪面,蒸熟而吃。魚肉經(jīng)過腌制,肉質(zhì)結(jié)實,骨肉自然分離,刺容易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