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龍”戲水。市民韓慧泉 攝

蛟“龍”出海。市民 汪江斌 攝
黑云壓海,驟雨將至,兩條灰白色“巨龍”赫然貫通天地間。昨天上午8點50分前后,深圳灣西南部臨近香港一側(cè)的海面上,驚現(xiàn)“水龍卷”氣象奇觀,至少三條以上的“水龍卷”次第形成并漸漸消失在海面上。氣象專家介紹,這是深圳市國家氣候觀象臺自1952年建站以來,首次觀測到這一罕見氣象。
海上驚現(xiàn)“龍吸水”
辦公室內(nèi)賞奇觀
昨天上午8點59分,毛小姐剛剛到達她位于科技園某大廈28樓的辦公室。習慣性遠眺一下,她發(fā)現(xiàn)蛇口方面的海面被鍋蓋樣的黑云籠罩,而海天之間,有一道手指粗的直線。“我開始還以為是建筑工地上的腳手架。仔細一想,不對啊,好像是美國大片里看過的龍卷風啊!”
恍然大悟后,毛小姐趕緊拿出相機搶下了幾個鏡頭,并給本報打來熱線電話,興奮地描述了這一奇特現(xiàn)象。
更早的時候,在蛇口海上世界的金融中心大廈上班的李先生接到同事電話,要他趕緊看窗外。“當時我正工作呢,扭頭一看,哇,當時那個驚喜啊!”雖然作為海上作業(yè)人員,李先生曾在遠海上看到過這一現(xiàn)象,可提起昨天早間在辦公室窗外看到的“龍吸水”奇觀,他還是難掩興奮之情。
作為攝影愛好者,李先生迅速拿出相機一頓猛拍,并將這些照片迅速發(fā)布在網(wǎng)絡論壇上。據(jù)他描述,十幾分鐘之內(nèi),先后出現(xiàn)了4個水柱,“剛開始是兩條比較大的,然后左邊那條開始變細了,第三條露了小尾巴。左邊那條消失后,第三條已經(jīng)生成了并慢慢壯大,第四條很細的一會兒也出現(xiàn)了,但時間不長第四條就消失了,只剩第二條和第三條,第三條繼續(xù)壯大,看上去是四條中最大的,這時,第二條開始變細,慢慢消失,最后第三條也慢慢變細消失了……”
家住紅樹西岸的市民也拍到了“龍吸水”的視頻,從這段6分多鐘的短片中,清晰展現(xiàn)了兩條“龍吸水”先后出現(xiàn)的過程。視頻中第一條水柱慢慢變細時,右面的云層下端開始有云團往水面下沉,直到接近水面,進而將海水拔起,而旁邊的一條則像一股輕煙般消失了。
就跟看大片一樣
過幾天會下魚嗎
昨日,這幾條水柱也引發(fā)了深圳市民網(wǎng)上網(wǎng)下的全城熱議。有人回憶起曾經(jīng)見過的龍卷風場景,有人聯(lián)想到《2012》的恐怖場景,更多的市民則是感覺壯觀、興奮。
網(wǎng)友“黑妞軒軒”在博客中說,當時部門領導沖進辦公室要大家看海上龍卷風,“我當時還說,怎么不在靠近公司的海邊出現(xiàn)啊?看得清楚一點。同事則說,‘那就完了,那咱們就全被吸走了!’是啊!還是自然災害少點吧!沒準兒從海里吸了很多魚,因為那條柱子看起來疙疙瘩瘩的。過幾天該天上下魚了,呵呵!”
網(wǎng)友“春耕的牛”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上海還出現(xiàn)一次巨大的龍卷風,從上海的南匯一直卷過寶山,然后從長江里卷起了一根白柱,俺正好見證了這個事件(險被龍卷風卷走)。第二天的解放日報比較詳盡地記敘了本事件,稱:那根白柱是從長江內(nèi)卷起的水柱,約有200多米高。”
許多遠離深圳灣海岸的市民知道這一消息后紛紛表示遺憾。“沒親眼看到,太可惜了!”在中心區(qū)一家公司的辦公室里,率先在網(wǎng)上看到圖片的小文驚呼,引來大量同事圍觀。“哇塞,太震撼了,跟電影里似的!”有同事慨嘆。
首度記錄“水龍卷”
觀象臺長去跟帖
實際上,深圳灣上空出現(xiàn)的“龍吸水”奇觀不僅讓普通市民頗感興趣。當深圳市觀象臺臺長江崟走進辦公室,拉開窗簾遠遠看到這一幕時,也驚呆了。
據(jù)江崟介紹,這是深圳氣象站建站近50年來,首次觀測并直接記錄下來“水龍卷”形成并消逝的全過程。“前些年,也有市民在海面上觀測到有龍卷風形成,但那次并沒有‘接地’形成‘水龍卷’。”
深圳市氣象臺專家告訴記者,龍卷中心附近風速一般為每秒幾十至一百米,最大上升速度每秒幾十米到上百米,其強度較大,遠超臺風,但所幸其影響范圍一般不大。龍卷一般發(fā)生在強烈的積雨云底部,深圳市國家氣候觀象臺天氣雷達當時在發(fā)生水龍卷的區(qū)域監(jiān)測到的積雨云回波強度很強,今晨的這次積雨云給我市紅樹林和沙頭街道一帶帶來超過40毫米的降雨。“如果這樣的龍卷風出現(xiàn)在陸地上,還是相當有破壞力的,所幸昨天的龍卷風發(fā)生在海上,且范圍小,所以除了帶來大量降雨外,我們暫沒有接到其他災難報告。”江崟說。
此外,記者從市民所拍攝的視頻及圖片中,也沒有看到海上船只有受損情況,且交通局南海救援隊也沒有接到相關求救信息。
有意思的是,由于李先生等人報告稱看到了4條“水龍卷”,并將照片資料發(fā)到了網(wǎng)絡論壇中,身為觀象臺臺長的江崟居然也以極大的熱情參與跟帖,索要李先生等人拍攝的照片及視頻材料,稱要作進一步的分析研究。
小貼士
龍卷風是一種小型旋轉(zhuǎn)風,直徑一般不超過1公里,小的龍卷風直徑約25~100米,與直徑1000公里的臺風相比,看來無足輕重,可是它的風力卻比臺風大很多,臺風最大風速不會超過100米/秒,龍卷中心附近風速一般為每秒幾十至100米,個別情況達每秒150 多米,最大上升速度每秒幾十米到上百米。其強度較大,維持時間較長,在海上往往是集群出現(xiàn),往往又稱“風霸王”。
產(chǎn)生水龍卷的條件:(1)空氣必須具有高溫、高濕。溫度高低反映其熱能的大小,空氣濕度大,一旦發(fā)生凝結(jié)現(xiàn)象,大量的潛熱就釋放出來,變成動能、位能;(2)要有旺盛的積雨云。積雨云是強對流的產(chǎn)物,在強對流運動中易形成渦環(huán);(3)上升氣流和下沉氣流間的切變要大,也就是說兩者氣流方向相反,各自的速度要大,才能形成強切變。
水龍卷的移動路徑一般為直線,移動速度平均每小時50公里左右;水龍卷一般是垂直向下的,但有時因上空風比地面風大,它的上部會順氣流方向傾斜,一般可以根據(jù)其傾斜方向判斷出移動路徑,采取措施避開,免遭其害。
相關新聞
市氣象臺:“水龍卷”氣象監(jiān)測少有記錄
首次拍到最完整過程
本報記者陳靚 通訊員張蕾報道 昨天早晨8點50分前后,位于深圳灣海面出現(xiàn)了較為罕見的“水龍卷”,“象鼻”維持大約17分鐘。據(jù)介紹,由于氣象監(jiān)測目前少有相關記錄,這是深圳氣象臺拍到的第一個最完整的水龍卷過程。
27日早上8點30分前后,我市西南部電閃雷鳴、驟雨疾落,氣象部門的天氣雷達顯示在深圳灣附近有強對流云團旺盛地發(fā)展,并緩慢向東北方向移動。我市南山區(qū)蛇口半島附近、福田區(qū)出現(xiàn)短時強降水和雷雨大風,靠近深圳灣附近的紅樹林自動氣象站8點42分記錄到最大雨量達1.8毫米,降雨在8點50分前后達到最強。與此同時,深圳灣海面上烏云密布,黑壓壓的云底開始有“象鼻”向下伸展,一度伸展出三條大小不一的“象鼻”,最弱小的一條很快減弱消失,其中一條越來越強,直伸至水面,另一條雖細小,但也“接地”,隨后也很快消失,最后剩下一條最強壯的,持續(xù)約17分鐘,9點01分左右達到最強,隨后自頂部開始“破裂”,后很快減弱,到9點07分龍卷消失。
市氣象臺有關專家介紹說,水龍卷多在夏天發(fā)生,當局部地區(qū)海面或湖面出現(xiàn)相對強烈的對流活動時,便有機會形成。這兩天深圳天氣晴熱、氣溫較高,使海水在日照下加熱,與空氣造成較大溫差,配合附近風勢而形成“水龍卷”,一般“水龍卷”維持約10至20分鐘便會消散。“水龍卷”在水面發(fā)生,會附有快速旋轉(zhuǎn)的漏斗狀云柱,由對流云底部伸至水面。但若旋轉(zhuǎn)云柱沒有接觸水面,便叫漏斗云,而在陸地發(fā)生的便是龍卷風。因一般“水龍卷”的規(guī)模很小、生命短暫、發(fā)生突然,天氣雷達難以確認其出現(xiàn),氣象監(jiān)測目前少有相關記錄。這是深圳氣象臺拍到的第一個最完整的“水龍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