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當局在中國中秋節(jié)之后宣布將放還中國漁船船長,但中日關系已經不是十幾天以前了。這次事件給中日雙方的記憶在今后很長時間都難以抹去。
這是中日兩國在互聯(lián)網時代發(fā)生的一起罕見的沖突。事件完全暴露在中日輿論中,兩國政府的決定都附加了兩國社會的大量情緒,從而使這起沖突看起來很像是中國社會與日本社會的總對抗。
而事實與上述表象有著很大偏差。任何一國政府以民意為借口挑起與鄰國的對抗,都是極不負責任的。這次日本政府踐踏中日關系,動作如此輕率,使他們看上去完全不像是有起碼治國經驗的政治家。
撞船事件告訴我們,與日本這個鄰居打交道,中國要格外小心,與這一屆日本政府打交道,中國要尤其小心。無論菅直人首相、前原誠司外相的對華態(tài)度屬于什么“派”,他們對亞太局勢的整體判斷是不準確的,他們還缺少維護中日共同利益的魄力。由于選舉的壓力,他們的政治行為大多淪為難以捉摸的短線操作。
跟著這樣的日本政府不斷“應變”,對中國來說是很累的一件事。因此這一次,我們不能“轉圜”得太快,從而把事件來去終始的指揮棒交給日本一方。我們特別強調,這是個5年換了6屆政府的國家,對華政策易變對日本來說幾乎是無可避免的。
中方幾天前宣布的暫停中日間省部級以上交往等措施,至少應堅持一段時間。中國社會對日本的旅游制裁也應堅持一段時間。要讓缺少治國經驗的日本現政府通過此事搞清楚,中國不是一個可以輕率與之作對的國家。也要讓日本社會清晰接收到這樣的信息:中日間必須講理,不能斗氣。因為13億中國人從沒想在情緒上壓倒日本民族,但我們顯然也沒有讓1億多日本人的脾氣壓倒的理由。
我們知道,中國這樣做會刺激日本的一些人,但這次事件的升級,完全是日本一方造成的,這樣的刺激就是日本社會必須承受的。只有受到一定的刺激后,日本社會才會認真審視中國社會究竟是什么樣的,他們才會相信中國人民不是被“專制政權”管得乖乖的一群木頭。
中國決不想與日本糾纏于各種是非和麻煩,但正因為不想,這一次才應當有所堅持。不必怕日本右翼的叫囂,不必怕西方輿論的冷嘲熱諷,也不必擔心中日關系會不會出新的意外。以往的幾次摩擦證明,天塌不下來。只要中國的反制都是和平的,中國社會在任何時候都保持冷靜,我們就能夠承受中日關系的任何波折甚至惡化。
中國社會忙于改革開放,完全沒必要、也沒心情“反日”。但為了不讓日本動輒“反華”,保持一段對日本的冷淡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