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非誠勿擾》,主持人孟非曾經(jīng)說過類似的話:這里不是展示標準答案的舞臺,這里的真實答案吸引著他。很多人喜歡孟非就是因為他是個“有觀點”的主持人。同樣,在《非誠勿擾》挨批之后,孟非又說,“全世界找不到另外一個國家的人,全民性地對金錢和物質的渴求和貪婪超過今天的中國人,但是我們在任何的場合下都還挺正經(jīng)的,所以當女孩子在臺上說她想要寶馬想要房子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受不了。”
如果脫離《非誠勿擾》的話題紛擾,孟非的話或許沒錯。但是,我還很懷疑節(jié)目中的那些“炫富男”、“拜金女”的此類語錄,是否經(jīng)過了節(jié)目制作方的設計?他們展示的和所說的一定是原生態(tài)的嗎?未必,這里面一定有策劃的成分。比如,把馬諾包裝成“拜金女”,把“祖德妹”包裝成“另類張愛玲”。即便那些看似真實的“拜金”宣言刺激了社會情緒,但是它們未必是真實的。唯一真實的是,這些“言論”制造了話題,有話題就有收視率,且話題越低俗越勁爆收視率就越高。收視率高了,自然意味著節(jié)目制作方將有更大的經(jīng)濟收益,至于社會效益和媒體責任,暫時先休息一下吧。
很多人對廣電總局批評《非誠勿擾》等電視相親節(jié)目敗壞社會風氣表示了不服氣,比如,知名主持人胡紫薇就在博客里說,“我們的風氣是這幾個想坐寶馬的女孩兒敗壞的,而不是一邊廂開著寶馬作報告,一邊廂被十幾個情婦合著伙上京城告御狀的男人們敗壞的;我們的風氣是坐臺小姐敗壞的,而不是跑到天上人間往女孩兒胸衣里倒酒的男人們敗壞的。所以,把女孩們罵跑或者打跑,道德重建的系統(tǒng)工程便可功畢于一役。”
胡紫薇說得也沒錯,在這樣一個男權社會里,男人有時候比女人更會偽裝成“道德衛(wèi)士”,某些官員比普通市井百姓更會偽裝成“道德衛(wèi)士”,這些偽裝的面具其實比光天化日之下展示出來的低俗更加低俗。但是,他們的可鄙并不能成為我們繼續(xù)可鄙的理由。對于相親節(jié)目中的那些個女嘉賓,我更喜歡電影評論者周黎明的話,“那些女孩子們是來找投資的,而不是來相親的”。
不是嗎?如果她們真的是來相親的,如果她們真的是在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而不是抱著出名搏位的想法上節(jié)目,那么,又哪來閻鳳嬌的“廁所門”?又哪來的馬諾在安徽衛(wèi)視痛哭流涕的道歉聲明?雖然我也反感“抄檢大觀園,把狐媚的小蹄子們都趕走”的凈身“經(jīng)驗”,但是,當這些女嘉賓們以包裝出來的所謂的“個性化征婚宣言”來挑戰(zhàn)社會承受力的時候,她們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敗壞了社會風氣。
所以,我不覺得那些站在舞臺上被炮轟的女嘉賓們可憐,她們的可憐之處也許僅僅在于,她們被節(jié)目組充當了賺取收視率的道具。我有所疑惑的是,真正想征婚的女孩子,會上《非誠勿擾》這樣的相親節(jié)目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