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前,江蘇泰州人孫生龍從上海一家報社執(zhí)行總編的位置上下來,放棄年薪60萬的工作,全力陪伴女兒圓“小提琴之夢”。10年后,他終于成功培養(yǎng)出“杰出的音樂才女”孫同同。 孫生龍的報道見諸本報后,各地媒體紛紛轉(zhuǎn)載,不少電視媒體包括中央電視臺也聞訊趕來要求他上節(jié)目。
網(wǎng)友們議論紛紛,有贊他是“幾近絕版的好男人”、“真正的好爸爸”,但也有不少網(wǎng)友提出了質(zhì)疑。昨日,孫生龍再次接受記者專訪,直面網(wǎng)友的質(zhì) 疑。
爭議1
成功是因為“他家錢多”?
孫生龍:負債上百萬不后悔
網(wǎng)友苗苗說:“說明他家錢多得不能再多了”;網(wǎng)友春蠶說:“那也要具備相當?shù)慕?jīng)濟實力,十年陪讀得花多少錢。該不是當老總時貪了許多公款吧”; 網(wǎng)友喜羊羊說:“父母陪讀,只有家庭經(jīng)濟允許的情況下才可以”;還有網(wǎng)友說:“名副其實啊,偉大的父親!不過一般的家庭是不能丟工作的,丟了女兒沒錢讀書 了”……
事實真相如何?
孫生龍笑了,“我家沒錢。”他說。夫婦倆都來自農(nóng)村,家里一貧如洗。等他們成家立業(yè)后,父母終于松了一口氣,以為養(yǎng)老有依靠了。兒子要放棄工作 去培養(yǎng)孫女,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老倆口。反對無效后,父母變成了全力支持。年邁的雙親,把村上的農(nóng)田又要了回來耕種。非典那一年,妻子單位登記聯(lián)系電話,偌 大的單位就她一人沒有手機,同事們先疑后信,唏噓不已。直到今天,孫生龍一家人都很少舍得打的,或在外面吃頓像樣的茶飯。
因為學琴,因為只有妻子一人工作,雙親生病,老家房子倒塌,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出國學習或比賽,等等——過去的十年,直接債務已累計有100萬之 多。孫生龍想到過放棄,中途曾想去上班,但是南京的一個“債主”朋友打電話罵了他一頓,要求他必須“一條道走到底”,“已經(jīng)借的錢可以一分錢不還,還需要 多少只管報數(shù)字”。這的確耐人尋味,對于他辭職陪讀,10年前就有了截然相反的兩種態(tài)度:堅決支持或者堅決反對,沒有中立的。反對的,“恨不得拿棍子打 我”;支持的,則義無反顧地拿出錢來,支持他往前走。后來女兒孫同同在上海表演時,碰到了一位新加坡華僑。他無償?shù)靥峁┳∷蓿o孫同同到國外表演或者競賽 提供經(jīng)濟資助。不斷地遇到幫助自己的人,讓孫生龍堅信:“錢能解決的事都是小事情”。他認為,人是決定因素,錢是關鍵因素,當決定因素的人不能弄來關鍵因 素的錢的時候,這樣的人還沒有“到功”,也是很難做成事情的。
爭議2
老孫不陪女兒也一樣成才?
孫生龍:沒有我一定沒有女兒今天
相信泉州市網(wǎng)友冰崖寒梅的這種說法有一定的代表性。意思是:該成才的父母不付出也跑不了;不該成才的父母再付出也成不了。
孫生龍同意這樣的觀點嗎?不同意!他斬釘截鐵地對記者說:沒有我一定沒有我女兒,“我是這個項目的總經(jīng)理,沒有總經(jīng)理,將全軍覆沒”。他說,這 條路委實太難了,當初之所以沒讓妻子去做全職媽媽,也正是因為對困難作了充分估計。而他所做的,概括起來就是兩件事:一,幫助孩子在心里面真正建立目標, 二,幫助孩子養(yǎng)成始終服從目標做事情的習慣。這需要一個嚴厲的、有彈性的執(zhí)行者。“我妻子脾氣太好了”,心軟則難成事。
孫生龍是有很多獨門“教育秘笈”的。比如,他教育女兒:要幫助你的對手成長,最后使自己得到成長。這種善念,使他們在“壓力很大、困難很大”的 境遇下得到了最多數(shù)人的鼓勵。又如,他讓女兒從高一開始就收學生,自己去打廣告,“本人擁有全世界一流的教學水平”,最后招到的一位大學男生,上了孫同同 的課后,他佩服之極,“我的老師應該來跟你上課”。而這樣做,是為了讓孫同同因為做過“老師”進而更好地做學生。又如,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練好小提琴,丟 掉了文化課。而孫生龍,不僅要求女兒要重視文化課,還帶她廣泛涉獵各個藝術(shù)門類,“歌劇、舞劇、京劇、芭蕾,各個門類的演出我都會讓她去看去學習,這樣, 她的內(nèi)心才會有東西,琴上才會拉出內(nèi)容和韻味。”
生活中的孫同同,就是一個鄰家小女生的模樣,但到了舞臺上,她光芒四射,控場能力特別強。這也得益于不懂小提琴的孫生龍,他通過指導女兒寫作朗 誦,讓孩子越發(fā)豐富而自信。其實,他一直都不認為孫同同特別有天賦。而孩子自己,則這樣深情表述:“我本是山間一塊普通的石頭,只是上帝之手把它放在了我 爸爸手中,我爸爸一直鼓勵欣賞贊嘆它,于是,這塊石頭就有了不一樣的光彩”。
爭議3
是將子女教育視為投資?
孫生龍:很多人愛孩子“愛死”了孩子
南昌市一網(wǎng)友也說“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這體現(xiàn)了較為普遍的一種將子女教育視為投資的想法。孫生龍的路是否也告訴大家:置之死地而后生, 只要家長敢于一博,在子女教育上做最大的投資,孩子最終會給予回報?
不然!孫生龍告訴記者,他最想告訴家長們的是,任何一個選擇其實有失未必有得,學琴絕不僅僅是個決心問題,家長千萬別讓孩子輕易走專業(yè)學琴這條 路,“我們無數(shù)次想放棄,最困難的時候,頭撞墻的心都有”;孩子也有叛逆期,也有不聽話的時候;大人遇到太多天大的困難,身邊又經(jīng)常是些以擔心憂慮向我們 表達關心的人們,“這個過程太艱難了,太痛了,走到半途比走到終點更困難,能熬下來的家庭,靠的絕不僅僅是決心和錢”。而他之所以把十年陪讀的心得寫成 《誰綁架了中國父母》一書,也“一定不是為了炫耀我們的育兒成就,真的只是很想幫到很多家長,里面寫了很多自我批判的內(nèi)容,寫了很多我們的掙扎,我感到我 在做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我相信我的書能解答大家更多的疑問。”
很多家長以為,只要發(fā)現(xiàn)孩子的天分,然后在這方面做最大的投入,最后一定能開花結(jié)果。孫生龍和郎朗父親一樣,走的都是這樣一條“非常道”。對 此,孫生龍認為,“現(xiàn)在不缺有天分的孩子,但缺的是‘有夢想,能堅持’的孩子,缺的是好孩子身邊的好的成長環(huán)境”。好孩子經(jīng)常被耽誤,是他感到最痛心的事 情。每個人都在做自認為對的事情,愛孩子容易,但愛到孩子很難。無數(shù)的父母在愛的名義下,愛孩子進而愛死了孩子!
本報記者 馮秋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