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變形金剛3:月黑之時》委實是樁體力活,156分鐘的電影,大部分時間里我忍不住想起了那個老掉牙的洋涇浜英語的笑話,是說一個英文不利索的外國移民對警察描述一樁車禍:One car come,one car go.Two cars pang-pang,one car die(一車過來,一車過去,撞上了,一輛車廢了)。再沒有什么能比這句蹩腳的英語更好地概括《變形金剛3》:無非是兩派汽車人狹路相逢,金剛們變身干架,從華盛頓打到芝加哥,直到擎天柱把威震天打趴下,這世界終于清凈了。
但凡暑期檔的商業(yè)片,我們的要求不過是“嚴(yán)肅活潑,團結(jié)緊張”,要說“嚴(yán)肅活潑”,《變形金剛3》勉強及格,這是拜一群配角們賣力耍寶搞笑所賜;至于“團結(jié)緊張”,那么導(dǎo)演邁克爾·貝和編劇伊倫·克魯格的作業(yè)是不及格的。回想當(dāng)年的《變形金剛1》,是讓我們驚艷過的,汽車人變形的過程細節(jié)華麗又壯觀,擎天柱大哥亮相那一刻,真是滿足了我們天真的巨人崇拜。真不幸,之后邁克爾·貝的想象力就擱淺了,《變形金剛2》把膠片揮霍在追逐、亂斗和爆炸中,到了這一部《月黑之時》,幾乎是一種賭氣色彩的延續(xù),只是多了3D的點綴。
我們必須佩服導(dǎo)演的勇氣,敢于拍一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沒有劇情的劇情片。邏輯?沒有,鋪陳?沒有,連貫性?沒有。導(dǎo)演若不是仍陷在《變形金剛 2》的陰影里,就是被3D這個新玩具占領(lǐng)了心神,我想他自己也有些迷茫,老調(diào)重彈的正邪之戰(zhàn)該提些什么?于是男主角希亞·拉博夫迷茫了,原本一個挺會演戲的孩子,在這里只會吼叫,用他的吼叫串聯(lián)了支離破碎的段子。女主角也是迷茫的,麻稈身材的她替下前凸后翹的梅根,平白讓眾多男士追憶前一個。當(dāng)然我對她的印象還是頗深刻的,倒不是為了那雙美腿,而是,在兵荒馬亂的逃難里,她的高跟鞋從來沒有掉下來過!金剛們更是迷茫的,電影名為《變形金剛》,本來應(yīng)該是主角的它們只是在人類世界里打醬油,長達1個小時的芝加哥大戰(zhàn)里,勇往直前沖在最前頭的是美國特種兵,直到最后5分鐘才想起讓擎天柱亮相,潦草地解決了汽車人的內(nèi)部矛盾,不然我們幾乎要以為這是一部美國軍隊形象片吶!
至于邁克爾·貝引以為傲的3D效果,它確實甩開了《加勒比海盜4》,有那么些追平《阿凡達》的意思。但我們已然被文德斯的《皮娜》和赫佐格的《夢之洞穴》洗禮過,只是追求感官逼真的3D影像就難免捉襟見肘。
看完《變形金剛3》,依稀記得伊利舒化奶,聯(lián)想電腦,奔馳最新款賽車,市價20萬美元,啊,還有愛馬仕的Birkin包,還是墨綠色鴕鳥皮的。終究,植入廣告贏了!
本報記者 柳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