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燉品,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出現(xiàn)了鼎、鬲、甄等陶器,這些就是最早的“蒸屜”和“蒸鍋”。我國最早的“水煮法”燉品就此產(chǎn)生。
在一些人看來,燉東西無非大鍋一口,好一點的有個砂鍋什么的。在他們看來,“燉”意味著慢慢騰騰,意味著蹉跎歲月。聽聽他們的菜名吧:“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土豆燉茄子”,最狠的還有一道“東北亂燉”,就連在單位里降了職也被叫做“燉冬菇”。“兇惡”的“燉”字,一到廣東就變得山清水秀起來了,還美其名曰:燉品。這是因為廣東人獨有的食療滋補觀念。
廣東人最解“燉”字,以水火相濟達到食補并舉,食醫(yī)相助,重在養(yǎng)生。其燉品又分清補型和滋補強身型。清補型的有蓮子燉雞、清補涼燉瘦肉、西洋參燉竹絲雞、雞腳燉花生等;滋補強身型的有黨參北芪燉竹絲雞、淮山枸杞子燉狗肉、淮山枸杞子燉兔肉、高麗參燉雞、淮山枸杞子燉羊肉等。
燉補門道
這里要指出的是,冬令進補必須因癥因人而異,講究“對路”。
如果經(jīng)常感到四肢無力、精神疲乏、講話聲音低微、動則出虛汗,這大多屬于氣虛,可選用人參、黨參、太子參、五味子等益氣藥物和黃豆、大棗、栗子、胡蘿卜、牛肉、兔肉等食品搭配燉煮。
若面色枯黃、口唇蒼白、頭暈眼花、心跳乏力、失眠、耳鳴心悸,則大都屬于血虛,可選用阿膠、桂圓肉、當(dāng)歸、熟地、白芍、十全大補丸和滋補膏等養(yǎng)血藥和龍眼、荔枝、葡萄、黑芝麻、牛肝、羊肝等食品搭配燉煮。
當(dāng)手腳不溫、怕冷、遺尿,有的還可能出現(xiàn)性機能衰退,表現(xiàn)為遺精、陽痿等,這多屬于陽虛,可選用鹿茸片、參茸片、巴戟天、仙靈脾、蛤蚧等助陽益火藥材和核桃、蝦、羊肉、狗肉、海參等食品搭配燉煮。
陰虛的人,經(jīng)常有低熱、下午面部潮紅、夜間盜汗、手腳心發(fā)燙及口干、眼目干澀等癥狀,應(yīng)選用天冬、麥冬、生地、枸杞、玉竹、龜板或大補陰丸、六味地黃丸等滋陰補腎藥材和梨、桑葚、甘蔗、藕、銀耳、鴨肉等食品搭配燉煮。
但要切記,進補時忌生冷、油膩之物,以免妨礙脾胃消化功能,影響補品的吸收。進補時遇感冒、發(fā)熱、腹瀉等,應(yīng)暫時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