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陰影下講述生命和愛情
改變自作者同名漫畫小說,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參加金獅角逐的《梅子雞之味》,讓導演瑪嘉-薩塔琵再續(xù)大屏幕情緣。
《梅子雞之味》依然打上作者獨特世界的烙印。故事來自作者的伊朗家族歷史,片中以死亡天使的口吻,講述一位著名的伊朗小提琴家——丈夫和兩個孩子的父親納瑟爾,在樂器遭到破壞后,再也找不到可以表達自己的小提琴,偶遇昔日戀人遭到的漠視,更讓他備受打擊,失去繼續(xù)生活和演奏的愿望 。他躺在床上,決心選擇與音樂家身份匹配的尊嚴,靜等死亡降臨。
8天后,人們將他埋葬。他在等待死亡降臨的這8天里的經歷,開始逐一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其中即有對孩子的未來提前展望,也有對自己年輕時經歷的回憶,以及與和死亡天使的對話。一個影響他一生的青春愛情秘密,也漸漸浮出水面。
2007年,同樣改編自瑪嘉-薩塔琵自傳體漫畫小說的動畫影片《我在伊朗長大》,由薩塔琵和文森-帕隆諾合作執(zhí)導,以其獨特新穎的手法和故事內容,收獲戛納評委會獎!睹纷与u之味》中,兩位繼續(xù)合作的導演選擇放棄動畫,采用真人表演,講述上個世紀50年代發(fā)生在伊朗德黑蘭的一段動容故事,詩意而想像力縱橫。
在死亡的陰影下講述生命的悲喜,《梅子雞的味道》其實有著一個關于愛情的內核。就像片中主人公的音樂之路,只有當他經歷了愛情的痛苦,彈出的每一個樂符,都是透過他的傷疤流淌而來,音樂才真正有了愛情做后盾的靈魂力量。
新片保持了原著漫畫的美學風格,雖有真人演員出演,但依然多次穿插動畫形式,以及各種模型的運用,或用以裝飾背景營造氛圍,或以童話手法敘事展望未來。絢麗的色彩,仿佛如癡如醉的夢幻。想像力之豐富令人驚嘆,黑色幽默和無數構思巧妙的場景敘事,也給觀眾觀影帶來許多樂趣。
畫面詩意優(yōu)美、靈感處處閃耀是其不可否定的優(yōu)點。然而,許多場景、敘事和故事情節(jié),又似曾相識。超現(xiàn)實中流露出的夢幻氣質,卻從一開始,就讓人嗅到一股《天使愛美麗》的味道,就連童話故事一樣短暫出場的演員賈邁爾-德布茲,在《天使艾美麗》中也同樣露過面。色彩、人物內心的展示,話外音略帶天真的語調、多次自殺企圖的黑色幽默,又讓人難以不想到法國影片《黑店狂想曲》。
甚至結尾處飽滿的音樂聲中對主人公納瑟爾生命軌跡的回顧,和安東尼奧尼《蝕》結尾那個經典的長鏡頭也好像沾上了邊。不過相比片中過于飽滿的音樂配合,同樣是將觀眾帶到過去的場景和人物經歷中,后者影片在沉靜中卻更有力量。
總之,當我在《梅子雞之味》華麗張揚的形式下,被畫面和色彩迷倒、被各種幽默擊中、對愛情的凄美唏噓時,卻再也感受不到《我在伊朗長大》中那沉靜專注的人性迷茫、那國難家愁的厚重,那獨一無二、無可比擬的故事敘事和氛圍帶給我的觸動和震撼。(新浪娛樂前方報道組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