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當?shù)貢r間18日,伊朗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攜新作《合法摹本》亮相戛納。該片由法國知名女星朱麗葉·比諾什主演,雖然內(nèi)容并無涉政治,但阿巴斯在影片的發(fā)布會上大肆批評了本國政府禁錮藝術(shù)家的自由創(chuàng)作,比諾什則在一旁呼吁盡早釋放被拘禁的導演賈法·帕納西,甚至還為此當眾落淚。
阿巴斯、比諾什呼吁釋放帕納西
阿巴斯新片的發(fā)布會上,主角不是影片,而是被關(guān)押的伊朗導演賈法·帕納西(曾執(zhí)導《誰能帶我回家》、《生命的圓圈》等片)。由于拍攝了一部影片,記錄伊朗去年頗受爭議的總統(tǒng)選舉,自從今年3月1日開始,帕納西就一直被關(guān)押在德黑蘭聲名狼藉的埃文監(jiān)獄中。“當一個電影導演、一位藝術(shù)家被關(guān)押,那意味著藝術(shù)本身受到攻擊。”阿巴斯在發(fā)布會上指出,“如果伊朗政府仍舊拒絕釋放賈法,那我們有權(quán)要他們做出合理的解釋。我不能理解,一部電影還沒有完成,拍攝怎么就成了一項罪名?”就在阿巴斯為帕納西鳴不平時,身旁的朱麗葉·比諾什已是淚流滿面,她表示,將會朗讀一份公開信,呼吁盡快釋放賈法·帕納西。目前,已經(jīng)有許多電影人都加入了阿巴斯和比諾什聲援帕納西的行列中,美國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馬丁·斯科塞斯、奧利弗·斯通和華裔導演李安均在其中。

阿巴斯“偷師”林特萊克、伍迪·艾倫
現(xiàn)年70歲的阿巴斯曾三度入圍戛納電影節(jié)的競賽單元,參賽影片分別是1994年的《橄欖樹下的情人》、1997年的《櫻桃的滋味》、2002年的《十》,其中《櫻桃的滋味》贏得了當年的金棕櫚大獎。新作《合法摹本》是阿巴斯首部在歐洲拍攝的影片,包含英語、法語、意大利語對白,拍攝地點主要是在意大利著名的旅游地托斯卡納!逗戏”尽分v述了一個很不“阿巴斯”的故事:英國的藝術(shù)研究學者詹姆斯·米勒(由英國著名男中音威廉·施梅爾飾演)來到托斯卡納為新書舉辦講座。新書名為《合法摹本》,探討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究竟什么才是“真實”,為什么一件摹本的藝術(shù)價值就被認為在原作之下呢?比諾什飾演的法國女子熱愛藝術(shù),擁有一家畫廊和一段糟糕的婚姻。她特意前往米勒的講座,不料卻被米勒傲慢的態(tài)度和荒謬的觀點惹惱了。她邀請米勒去畫廊看一件杰出的摹本,兩人為了藝術(shù)的真?zhèn)螤幊巢恍,卻令她開咖啡館的丈夫誤會。于是,米勒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決定親身體驗一下“摹本”的感覺——他成為了畫廊老板的丈夫的摹本,他們就許多事展開辯論,最后卻結(jié)成了十分親密的關(guān)系。
從《合法摹本》的劇情就不難看出,這部影片與阿巴斯以往討論人生問題的作品截然不同,分明是一部文藝愛情片。不少影評人在看片后都認為,阿巴斯的靈感很可能來自美國導演理查德·林特萊克的《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前》,因為《合法摹本》的故事也發(fā)生在一天之內(nèi),影片結(jié)構(gòu)、敘事的方式都與林特萊克的兩部作品如出一轍。片中男女主人公一來一回的唇槍舌劍,不難讓人想起伍迪·艾倫的代表作《曼哈頓》和《安妮·霍爾》,而男主人公通過手機大發(fā)宏論的場景,絕對能令伍迪·艾倫倍感自豪。不過相對而言,《合法摹本》少了幾分睿智,多了幾分高深。
阿巴斯表示,該片的靈感其實來自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哲學觀點:“重要的不是事物本身如何,而是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一句波斯語的詩歌:“模仿是最好的原創(chuàng)”。阿巴斯透露,《合法摹本》探討的問題是什么才是價值,“一件藝術(shù)作品的價值取決于你從何種角度看待它。如果你從某種角度去欣賞一件摹本,你會發(fā)現(xiàn)它其實也是一件原創(chuàng)作品。”不知這樣的觀點是不是阿巴斯在為自己“偷師”做辯護。
比諾什扮演的角色從頭至尾都沒有名字,很少演喜劇的她為這個角色注入了不少幽默感。不過,比諾什最初卻沒有自信能演好這個角色,“當我看了劇本后,我對阿巴斯說,‘這個女人完全瘋了,我怎么能演她呢?’我還在網(wǎng)上查找讓她備受折磨的神經(jīng)衰弱癥,以便更好地理解這個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從歌劇舞臺首次步入銀幕的威廉·施梅爾表演十分老練,渾厚的男中音說著繁復的對白,絲毫也沒有讓觀眾覺得沉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