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企業(yè)高管們風光和高收入的背后也隱含著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壓力。他們迫切需要尋找精神的慰藉與出口,實際上,老板歸屬感的最核心是安全感。生存環(huán)境巨大的不確定性給老板產(chǎn)權遭受外來侵害創(chuàng)造了諸多的可能性,而對此,老板恰恰是無能為力的。這時,孔子勸慰他要有敬畏之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也許能讓他平靜下來,進行反思。因為敬畏之心已經(jīng)是一種人生哲學,超越了是是非非,況且如果心存敬畏,則行為收斂,也是一種最好的生存之道。
怎樣進行“禮樂教化”,怎樣用“仁義禮智信”去熏陶或者衡量職業(yè)經(jīng)理人和員工,幾千年國學沉淀下來的東西里面,是有不少精華的。按照“臺灣第一富婆”、王永慶之女王雪紅的經(jīng)驗,“修煉”到了一定的程度,許多問題會迎刃而解。王信仰的基督教講究“感恩”,主張利他,但企業(yè)的本質是利己。王雪紅曾經(jīng)說過,“我自己在信仰方面跟企業(yè)經(jīng)營是一致的。我的信仰教導我要很正直,我覺得這對做一個企業(yè)是最重要的:怎么正直地對待下屬、對待廠商、對待社會。另外就是要很積極,勤勞者才有飯吃。再就是回饋。”
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是講究感恩的——“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論語》)。孝是對父母的敬愛,悌是對兄長的敬愛,這是“仁”的根本。孔子說的這種敬愛雖然范圍比較窄,但也是感恩的一種,可以延伸到朋友、同事。所以,國學老師可能給老板們提一個建議“老板自己首先要修煉一顆感恩的心”。老板有感恩之心,員工才有安全感;員工有安全感,老板才有安全感。推而廣之,企業(yè)對社會懷有感恩之心,自己也會更安全。這樣,“道”和“術”的多次激蕩和轉換都是中國老板所追求的“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