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林 妍 張子麟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加薪”成為全社會所關注的焦點。而有些人擔憂中國將會出現(xiàn)工資推動型通脹,進而導致中國在長期內喪失國際競爭力。對此,高盛亞洲宏觀經濟研究團隊于日前發(fā)布一期《中國經濟簡評》(以下簡稱《簡評》)研究報告中明確指出,由于工資上漲在很大程度上被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所抵消,因此在過去的10年中,工資上漲并非中國通脹率上升的主要動力,而且國際競爭力也未受工資上漲損害。
單位勞動力成本仍然保持在低位
《簡評》指出,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及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shù)據,中國制造業(yè)工人工資的平均同比增速為13.2%,即從2001年的每年9774元人民幣升至2009年的每年26599元人民幣。但盡管如此,由于得益于央行采取的審慎貨幣政策,到目前為止,中國的CPI通脹率和制造業(yè)出口商品價格依然保持穩(wěn)定,鮮有跡象表明過去十年中工資上漲被轉嫁至出口商品價格。例如,雖然2007年城鎮(zhèn)制造業(yè)工資同比增速為16.2%,但當年制造業(yè)商品出口價格同比僅上漲了3.7%、CPI同比漲幅為4.8%。
對于并未推高生產成本和通脹的原因,《簡評》認為,最主要的就是工資上漲在很大程度上被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所抵消,從而使得單位勞動力成本保持在低位。據估算,制造業(yè)平均每年的勞動生產率增速為16%,基本超過了2001~2009年的平均工資增速。因此,在這一段時期中國制造業(yè)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呈總體下降走勢。換句話說,盡管工人的絕對收入在增加,但2009年中國制造業(yè)企業(yè)為實際單位產出所支付的勞動力成本依然要低于2001年。這在2000年以來勞動報酬在GDP中所占份額的下降中也有所體現(xiàn)。
另外,由于勞動力統(tǒng)計數(shù)據存在覆蓋面及取樣問題而且其發(fā)布往往嚴重滯后,《簡評》中提出利用工業(yè)企業(yè)利潤數(shù)據來補充對勞動生產率的研究結果。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工業(yè)增加值可以分解為勞動者報酬、營業(yè)盈余、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而由于短期內折舊、稅金以及利息的增長仍有限,因此制造業(yè)領域利潤的強勁增長也表明勞動生產率增速肯定遠遠抵消了工資增速。這也意味著目前勞動者報酬增長并非過度。
對于當前單位勞動力成本的波動,《簡評》判斷認為,雖然不能完全排除人口老齡化因素推動單位勞動力成本在2006年至2008年微升的可能性,但單位勞動力成本在2009年再度下行的事實,表明這種波動更多地反映了產出的周期性波動以及貨幣工資反應的相對滯后,而并非勞動力供應出現(xiàn)了根本改變。
中長期通脹走勢不受“加薪“影響
《簡評》指出,國際上許多經濟體都曾出現(xiàn)工資――通脹的螺旋式上升,進而威脅到經濟穩(wěn)定的現(xiàn)象。但是,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彈性要比這些經濟體的勞動力市場大得多。“因此我們認為,中國的通貨膨脹主要是受貨幣政策放松背景下產出缺口擴大的拉動,而不是受到勞動成本增加所推動的直接影響。”
《簡評》分析,在金融危機之后,相對于供應水平,中國內需增長迅速反彈,導致通脹壓力上升。在過去幾個月中這又導致提高名義工資的呼聲加大?紤]到名義工資變化的啟動往往滯后于CPI通脹率,實際工資有可能在名義工資增加前縮水。此外,2010年第二季度,中國加強了政策緊縮力度,包括控制信貸、限制基建投資和房地產行業(yè)調控、控制高能耗/污染領域、取消鋼鐵等原材料出口退稅以及重啟人民幣升值等,預計未來幾個月內將進一步走軟,并降至趨勢水平以下。
《簡評》認為,中長期內通脹趨勢將取決于貨幣政策調整。如果金融狀況再度放松,國內需求有望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時向長期趨勢水平上升;如果決策者能夠設法保持更為中性的政策立場以穩(wěn)定2011年的增長和通脹水平,那么明年的通脹壓力有可能保持在低位。
中美競爭力對比沒有顯著衰減
《簡評》通過對中美兩國之間經濟力的對比分析,闡述了工資上漲并未削弱中國制造業(yè)國際競爭力的觀點。
2000~2005年間,相對于美國,中國制造業(yè)從勞動生產率的顯著提高中受益。換言之,盡管美國制造業(yè)的勞動生產率絕對水平仍遠高于中國,但二者之差因中國生產率提高更快而有所收窄。此外,在考慮了兩國工資增長的因素后,由于生產率差異遠遠抵消了工資增長差異,在這段時間內中國制造業(yè)相對于美國的競爭力有所提高。不過,隨著2006~2009年期間人民幣名義匯率額升值,此前中國相對美國的競爭力優(yōu)勢又被部分逆轉。
《簡評》分析指出,根據經濟理論,如果一國貿易部門相對于其他國家持續(xù)保持競爭力,則調整匯率和工資增速的差異能夠有助于重新平衡國家之間的相對競爭力。而繼 2005~2008年,人民幣名義匯率上升了17.5%之后,目前中美兩國實際工資增長(以美元計算)的差異看起來幾乎足以抵消2007年來逐漸收窄的勞動生產率缺口。換句話說,如果考慮到目前為止相對生產率和實際工資的變動,那么中國的相對競爭力可能沒有顯著偏離2002年水平。因此,“我們認為人民幣的名義匯率沒有較當前水平顯著升值的必要。如果生產率和工資增長差異繼續(xù)當前的勢頭,那么人民幣大幅升值可能會損害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人口結構失衡可能會加大工資上行壓力
《簡評》指出,在未來幾十年中,中國人口將迅速步入老齡化,最終成為新興經濟體中老齡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據預測,隨著更多職工達到退休年齡,而年輕人口增長放緩,贍養(yǎng)比率將會上升,中國人口紅利將在2013年前后終結。日本和韓國的經驗表明,在這種時候,熟練勞動力和非熟練勞動力的貨幣工資可能都會面臨上行壓力。
不過《簡評》也指出,勞動力素質的改善和農業(yè)領域過剩勞動力的釋放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勞動力規(guī)模增長放緩的影響,從而部分緩解工資上行壓力。原因主要有:
――人力資本的迅速積累應會抵消勞動力規(guī)模的下降。中國平均勞動力素質改善的速度超過了處于相似經濟發(fā)展階段的其他國家。
――農業(yè)領域仍是額外勞動力的來源。在過去30年來農村勞動力迅速涌入城市之后,或許可以樂觀地預計未來10年農村青壯勞動力人口將會繼續(xù)穩(wěn)定而強勁地流入城市。特別是農業(yè)領域存在勞動生產率提升空間,更有助于降低農業(yè)就業(yè)人口在總就業(yè)人口中的比例。
總之,雖然中國勞動力工資可能進一步上升,但《簡報》認為人力資本與城市化將有助于抵消工資上升對單位勞動力成本和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簡評》最后談到,如果勞動者報酬占國民收入分配的比例在未來不斷上升,有助于將增長推動力從投資和出口轉換為消費。這一過程中,如果政府能夠減少對勞動力市場的某些限制(如放松對國企管理層和員工工資及長期合同的嚴格控制),而不是增加更多限制,那么這個目標或許更有可能實現(xiàn)。在他們看來,政府對收入不平等的擔憂需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社會福利和其他稅收措施等政策工具來得以解決。
加薪不會損害中國國際競爭力
來源: 中國經濟導報
時間:2010-09-06 18:28:34
作者: 責任編輯:
要了解更多,可繼續(xù)查閱相關資訊:
0
推薦新聞圖片
熱點關注
熱點圖片新聞
評論熱文
推薦文章
關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 | 網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不良信息舉報:yunying#cnwnews.com(將#換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13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網資訊中心 版權所有 |
![]() |
京ICP備05004402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