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明年一本只賣15塊。我們明年有個口號,要打造“中國青春文藝的閱讀旗艦”,最后追求的目標就是,青春讀物你只要看這一本就可以了,不需要再看其他的東西。我們希望用所有精華的賣點,集中到一本刊物上,讓它占領更大的市場,接近做到壟斷的地位。
理財周報:現(xiàn)在《最小說》在青春文學刊物的市場占有率是多少?
郭敬明:我們現(xiàn)在的占有率是60%-70%,但是希望將來占到80%,90%。把價格壓低一點,讓平臺更寬廣一點,產生的影響力也更大一點。
理財周報:除了在做《最小說》這本雜志,你們公司還涉足什么其他方面?
郭敬明:現(xiàn)在在涉足漫畫領域了。《最漫畫》現(xiàn)在還是增刊,明年就會做成真正具備雜志形態(tài)的東西,但還是隨《最小說》附送,我們準備再培養(yǎng)一年這個市場,然后才把它獨立成單獨的刊物出來。
另外,作家經紀是我們這邊比較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我們現(xiàn)在公司簽約大概40個作家,出版他們的圖書也是我們在制作雜志之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理財周報:方不方便透露公司這幾年的盈利狀況?
郭敬明:你看我的收入大概就知道公司的情況了。公司還是挺不錯的,公司的盈利占了我的大部分收入。
理財周報:公司的規(guī)劃經營,是由你來主導,還是有專門的經營團隊來主導?
郭敬明:是我在做構想,他們來幫我實現(xiàn)。我來做概念,我來提各種執(zhí)行的方案。因為我始終是在做上游,去把計劃變成現(xiàn)實需要很多人一起來努力。
“將‘郭敬明’變得可復制”
任何產品只有具有完善的復制性,才可以稱之為商業(yè)。而我們個人,郭敬明也好,余秋雨也好,或者安妮寶貝也好,它是沒有可以復制的模式的。
理財周報:你是長江文藝出版社的副社長,跟這個出版社是怎樣的關系?
郭敬明:我們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和它是以比較緊密的戰(zhàn)略合作形態(tài)來誕生的,各種圖書和雜志會得到長江百分之百的資源配合,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畢竟目前中國還是沒有開放私人出版的領域,還是需要國家來出版。
長江作為我們下游的承接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們把上游的內容開發(fā)全部做完,圖書的印刷、發(fā)行、銷售就交給他們去做,我們是互相做各自的部分。
理財周報:那如何分成?
郭敬明:這涉及比較隱私的部分。
理財周報:你現(xiàn)在擁有這么多重的身份,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不再寫小說了,將精力專注于商業(yè)經營?
郭敬明:目前對我來說,在創(chuàng)作欲望和精力方面,都是比較黃金的時刻,現(xiàn)在肯定不會停下來,至于將來,看自己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而定吧,可能再后期一點會。
到那個時候,我的公司也不會僅僅是經營出版行業(yè)。畢竟出版只是文化下面一個小的領域,局限在出版領域還是沒辦法擴張,我想做得更多的是圍繞在
文化這個大的框架下面。這些也都已經提上了計劃,在按步推進中。
理財周報:很多人說,是“郭敬明”這個品牌讓你的《最小說》雜志和公司辦得如此成功。對于你自己這個品牌,你是如何規(guī)劃考慮的?
郭敬明:這確實是一個現(xiàn)象,但很多人看得太淺顯,太片面了。
每一個人的品牌有他最黃金的時候,可能3年、5年,或者再長一些。但是他一定會有一個衰落的過程。我郭敬明如果今天不做我自己的公司,不做我自己的雜志,那我的地位可能持續(xù)一段時間就會往下走。
如何去避免這個情況,那就是在我這個品牌最黃金的時候,成立一個新的品牌出來。我先要把自己的名氣賦予到《最小說》上,把我的品牌價值轉換到《最小說》這個品牌價值上。在不斷轉化過程中,反過來,當《最小說》推出的新人成名了,他們也會回過頭來把作用力反饋給我,讓《最小說》變得更有含金量,這是一個可復制的過程。
任何產品只有具有完善的復制性,才可以稱之為商業(yè)。而我們個人,郭敬明也好,余秋雨也好,或者安妮寶貝也好,它是沒有可以復制的模式的。你一年也就寫這么一本書,你寫不出來,沒有人可以來復制你,這是很個性、很特例的東西,不能稱之為商業(yè)。
所以,我要在自己最黃金的時候,將不可復制變得可復制。
理財周報:這將形成良性的循環(huán)。
郭敬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