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網資訊綜合報道】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席卷中國體育用品行業(yè)的寒流,讓很多人膽戰(zhàn)心驚。高庫存夢魘在行業(yè)內蔓延,近兩年渠道擴張大幅放緩,甚至出現關店潮。對喬丹體育及其同行而言,要順利渡過體育用品行業(yè)的這個嚴冬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
行業(yè)老大李寧(02331.HK)2012年財報顯示,全年營收67.39億元,同比減少24.5%,毛利大跌36.9%,利潤虧損19.79億元。存貨周轉天數也由上一年的72天增加至90天,存貨達9.2億元。此外,李寧還關閉店鋪1821家,約占總量的22.06%。即便到了2013年上半年,李寧的業(yè)收入仍較同期減少24.6%,未見好轉,凈利潤更是從2012年同期的盈利4400萬元變成虧損1.84億元。
對國內的體育用品企業(yè)而言,高庫存成了難以克服的挑戰(zhàn)。統(tǒng)計數據顯示,以6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國運動品牌公司為例,2011年,這六家運動品牌庫存總計為36.99億元;2012年為33.24億元;到了2013年上半年,各品牌庫存壓力并未減少,庫存總計達到了30.29億元。
雖然喬丹體育2012年、2013年的財報并未公布,但在整個行業(yè)低迷、增長停滯的環(huán)境下,其日子也未必好過。
從喬丹體育招股書公布的財務數據來看,其庫存情況并不樂觀。
截至2011年上半年,喬丹體育存貨達到1.99億元,存貨占總資產比重也由2010年底的7.43%上升至9.4%。分析人士指出,存貨呈不斷上升的態(tài)勢,無疑將增加喬丹體育折損的壓力,對其業(yè)績而言將是一顆巨大的地雷。
此外,喬丹體育依賴經銷商打天下,主要采用經銷商的銷售模式。其招股書顯示,喬丹體育5715家門店中,單體直營店只有7家,商場直營專柜147 家。報告期內其主要收入來自于向授權經銷商銷售的產品,這種商業(yè)模式主要是由經銷商通過自身所有或授權的店鋪向終端消費者銷售商品。
有業(yè)內人士稱,經銷商就是手里拿著錢,從生產企業(yè)直接進貨,再轉手銷售獲取利差。這種商業(yè)模式對企業(yè)最大的好處就是企業(yè)對經銷商不是賒銷而是實際收到了錢,有效保證了現金流。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喬丹體育報告期內應收賬款額度反而呈明顯遞增之勢。2008年—2011年上半年,喬丹體育應收賬款分別為5420.21萬元、1.36億元、4.09億元、6.00億元,占總資產比例為9.29%、14.56%、19.62%、28.36%。應收賬款與收入比也由2008年的10.45%飆升至35.09%。同期,其的流動負債也增長了近一倍。
喬丹體育表示,應收賬款主要為應收經銷商的貨款,為了幫助經銷商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市場、加快產品銷售并減少庫存,公司對經銷商回款適當放寬,導致應收賬款增加。
業(yè)內人士指出,本來借助經銷商的財力,可以通過訂金、貨款結算來改善企業(yè)的資金流。但是由于對經銷商采用了賒銷供貨方式,這才會產生應收賬款的隱患,在庫存問題較重的情況下,經銷商的資金流難免會受到影響,進而波及喬丹體育的資金流。
改變倚重經銷商的銷售模式,提升直營店在渠道網絡中的比重,是喬丹體育突破發(fā)展瓶頸的最好方式。
有業(yè)內人士直言,沒有強大直營店的成功運營作基石,靠加盟連鎖店拼湊銷量規(guī)模形成的是“有奶便是娘,樹倒猢猻散”的劣質體系。
還有分析人士指出,通過直營店銷售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且礙于品牌的尷尬局面,喬丹體育的品牌溢價自然是空間有限,提高單店的利潤率是增收的最佳方式。更重要的是,直營店比經銷商更容易掌控與管理,也更利于品牌傳播的統(tǒng)一。
而渠道網絡的結構調整、資金流的優(yōu)化,讓喬丹體育的上市事宜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喬丹體育計劃在上交所募集資金10.6億元,用于鞋生產基地擴建、直營店建設等4個項目的投資。直營店建設的策略則是,在國內一級城市新建27 家品牌戰(zhàn)略店鋪,并以其為中心,在其周邊以經銷商零售店的形式鋪展營銷網絡,形成中心帶動銷售網的經營模式,以帶動本地與周邊地區(qū)整體的銷售業(yè)績,并對當地零售店鋪有效實施管理監(jiān)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