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曖昧的語言無疑將這個大學教授塑造成一個不折不扣的登徒浪子,“潛規(guī)則”之類說法當然愈傳愈烈。
另一方面對于付成勵,媒體和網友說法則截然相反。“付成勵曾任學校社團干部,負責為公益活動拉贊助。工作能力很強,性格開朗。這和學校所說的付是‘性格內向,成績和表現一般’有很大的出入。”“付某的室友稱,付與同學之間相處關系較好,對人也熱情。他平時一個人幾乎包攬了寢室的衛(wèi)生和打開水。”
如此相對立的言論毫無懸念地將教授程春明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網上風傳對程春明的抨擊,而對付成勵的是同情甚至是肯定。
程春明教授的身份明顯優(yōu)越于付成勵,而模糊的作案動機又適當的刺激了人們對于“優(yōu)勢權利”的“仇視”,所以,在案件并未明朗之前,猜測就自然而然地偏幫處于“弱勢”的付成勵。
楊佳襲警案
(新聞回顧:楊佳由于自行車糾紛對上海閘北區(qū)公安民警產生報復心理,08年6月28日,楊佳在閘北公安分局用刀捅死六名警察。)
楊佳被捕后,大多媒體不約而同地從理解楊佳的角度出發(fā)報道該事件。對于殺人者楊佳,媒體從他的成長檔案中發(fā)現可能致使他心理郁結的緣由,從他與上海閘北區(qū)民警的多次糾紛中搜尋民警們對楊佳不恰當的舉動,人們愿意相信這個28歲的青年有著他的身不由己,愿意相信他的暴力是積聚已久的忍無可忍之后的爆發(fā)。
《南方周末》二版如此引題:“六位遇難警察的遺體,仍然靜靜躺在太平間里。在生者的紛爭中,這些不幸的遇難者被公眾忽略了”。甚而至于6位警察的照片都未能公諸于眾。這6位遇難警察在輿論的喧囂中,成為“警察”的符號,他們個人和家庭的悲劇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在偏激的網友口中,這6位平均年齡近50歲的民警竟因無法制止楊佳而被冠上了“警察無能”的名號。
無辜的6位受害警察,因為在這場輿論紛爭中代表了國家權利機關,無奈被置于黑暗的角落。如果說,公眾對于楊佳“同情弱者”的心態(tài)值得理解,那么對于遇難警察“仇權心理”的肆虐則是于情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