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的香港電影人宣稱“香港電影已死”,他們的理由是現(xiàn)在真正意義上的香港電影已經少之又少;而金像獎前主席文雋說,香港電影不會死,只是“黎明來臨前的黑夜”。
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每當金像獎頒獎之際,關于香港電影,特別是港產片的討論就會變得十分熱烈。今年,有業(yè)內人士發(fā)出了這樣的質問———十年后,是否還有真正的港產片?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深思:如果香港導演都搬家了,走光了,曾經輝煌的香港制造是不是就此完結了?
讓我們先來看這樣一組數據:從2005年以來,合拍片每年都在30部以上,占據了香港電影總產量的50%以上;一部合拍片,在內地市場的收益是香港市場的3倍以上;如今,一部超過600萬港元投資的港片就必須依靠內地市場支持。當然,還有這樣一些事實:陳可辛搬家北上、唐季禮押寶內地;頑固派的大佬杜琪峰開始和內地深度合作、屬于新希望的鬼才導演彭浩翔也在試著給馮小剛寫劇本……
堅決北上的陳可辛說,港片以往的類型其實都是好萊塢的B級片,所以現(xiàn)在要升級換代。作為香港導演,他率先拍起了大片。然而事實上,現(xiàn)在的問題已經不是堅不堅守的選擇,而是如何來重新定義港片,如何理解讓港人驕傲了幾十年的“香港制造”?
關于港片的黃金時代,人們喜歡舉這個例子:當年鄭裕玲外號“鄭九組”,一天跑9個攝影棚。香港導演協(xié)會秘書長張志成說:“那時很強烈的香港風格電影在海外和內地、臺灣地區(qū)都很受歡迎,到上世紀90年代武俠片高潮過去,觀眾的感覺越來越沒有新鮮感,香港電影開始變得迷茫。”
血統(tǒng)純粹有時是好事,但固步自封就只有死路一條。擁有巨大市場和資源的內地無疑是香港電影最需要的土壤和營養(yǎng),當然,為了適應內地市場,香港電影也需要進行自我調整。在這一磨合期,港片固然失去了一些自身的特點,但事實證明“以和為貴”:只要能在不同地域文化中尋找到契合點切入,合拍片將贏得更大的空間。
電影節(jié)是一個地區(qū)電影工業(yè)的“溫度計”。去年11月,新任金像獎主席陳嘉上出席“第十一屆京港電影論壇”,表示希望評委會對賽制改革,調低入圍門檻,以迎合更多地區(qū)的好電影,他強調:“內地演員拿了獎的電影仍然是內地和香港合拍片,金像獎不會為了保障本地演員得獎而修改規(guī)則。”
其實,在金像獎的門檻問題上,有一個點特別引人注目,從前是一部電影只要6項候選人是香港人就可獲得金像獎提名,但前年經討論后變成了8項。不過陳嘉上透露,希望評委會在明年就此再進行一輪討論,以期降低金像獎的“準入門檻”,或許改回原來的6項。
一個簡單的數字變動,含義卻非常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