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玩家》絕招之一:控制成本
據(jù)該片出品人張學(xué)東介紹,作為一部小制作喜劇電影,《大玩家》的成本控制非常好,只有幾百萬元,在上映之前,已經(jīng)通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銷售、DVD銷售以及電視版權(quán)銷售、手機游戲下載分成等方式收回部分投資,票房壓力本來就不大。張學(xué)東說,前有《哈利波特》等好萊塢大片,后有《趙氏孤兒》等國產(chǎn)大片,所以有人預(yù)言《大玩家》必成“炮灰”也是正常的,但我們心里知道,只要有個七、八百萬票房就可以盈利了,所以還是有信心的。后來的票房成績也驗證了這一點,即便是在全年最兇險的檔期,我們還是超出了盈虧線,F(xiàn)在還有片商要買東南亞版權(quán),明年我們還要到香港電影節(jié),謀求更多盈利。
《大玩家》絕招之二:切割戲份
作為一部擁有二十多個明星的電影,成本怎么可能只有幾百萬呢?就是請明星的費用也不止這么多!《大玩家》制片人孫樹基為我們揭開了這個秘密:我們的明星雖然多,但每個人的戲份都很少,這是這個戲最大的一個特點,也是牛朝陽導(dǎo)演最聰明的地方,就是劇本階段就把演員的戲份都切割成段落式的了。《大玩家》這部戲最多的演員的戲份也只有四天,大部分都只有三倆天甚至一天、幾個小時,所有明星都是按天付酬,費用相對低的多,而且象李修賢、孫興、焦恩俊、雪村等人都是我多年好友,自然只收了一個友情價。
《大玩家》絕招之三:適度營銷
在決定在這個兇險檔期上映后,《大玩家》片方為了降低成本,選擇了非常冷靜的適可而止的宣發(fā)營銷。宣傳方面,主要依靠合作伙伴航美傳媒置換機場及網(wǎng)絡(luò)平臺的廣告;發(fā)行方面,聽取了華夏公司的意見,降低拷貝費用(拷貝多了,票房是能適度提高,但回不來拷貝錢,實際上賠的更多);影院宣傳品這一塊,索性連立架都不做,只有基本的海報和少量X展架。用發(fā)行負(fù)責(zé)人的話來說,反正你做了,人家影院也是擺《哈利波特》、《生化危機》、《趙氏孤兒》等,就是靠基本排片和口碑,不浪費一分錢,也不幻想很多票房。上映期間,片方也只是用官方微薄這種真誠但省錢的方式持續(xù)推廣。
《大玩家》絕招之四:口碑取勝
即便有了以上三點,《大玩家》還是無法保證避免成為炮灰,真正讓《大玩家》取得近千萬票房的還是影片本身的口碑。從院線的排片數(shù)量能非常明顯地看到這一點:在每天大約可放映25000場的電影市場上,第一天,《大玩家》只獲得了1800場排片,第二天升至2000場,第三天升至2200場,第四天升至2500場。如果不是影片上座率高,口碑相傳,這是不可能的。后來隨著其他新片的上映逐漸減少是大勢所趨,無力扭轉(zhuǎn),但《大玩家》還是在這個異常狹小的空間回旋一番,拿到了近千萬票房。從微博反饋來看,《大玩家》獲得了絕大多數(shù)觀眾的稱贊。
雖然《大玩家》全身而退,但前期發(fā)出炮灰語言的業(yè)內(nèi)人士不禁要問,為什么要選擇如此殘酷的檔期呢?如果早點上,或者換到明年春夏,挑一個沒這么多大片的空擋,票房不是會更高嗎?出品人張學(xué)東說:是為了歷練。就是想看一看在最最強大的競爭對手面前,我們的表現(xiàn)究竟如何。這么小的成本賠不了什么錢,想學(xué)些經(jīng)驗。明年中國電影市場會更開放,這次你躲了,可最終你還是躲不開和好萊塢大片的正面交鋒,早有實戰(zhàn)早明白其中的道理妙,以后才會做的更好。這次我們的收獲真的很大,比獲取更多利潤寶貴的多。
導(dǎo)演牛朝陽也表示支持片方的選擇,并笑道,真的挺刺激的,第一部電影就和這么多大片同臺競技,很好玩。我渴望著有一天和《阿凡達(dá)》這樣的電影同天上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