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之蟲
死亡之蟲探索
資料中第一次提及“死亡之蟲”是于1926年,教授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在《追尋古人》一書中描述了“死亡之蟲”,但是他還不能完全確信依據(jù)蒙古官員們描述的這種沙漠怪物的存在。他在書中寫道:“盡管現(xiàn)在的人們很少見到‘死亡之蟲’,但是當(dāng)?shù)貙?lsquo;死亡之蟲’的存在表現(xiàn)得非常堅定,而且那些目擊者的描述竟驚人地相似。”
1990年和1992年捷克探險家伊凡·麥克勒兩次來到蒙古尋找“死亡之蟲”的蹤跡,盡管前兩次探險并未達到自己的預(yù)期目標(biāo),但是他已被“死亡之蟲”的神秘感深深吸引。 據(jù)前兩次探尋經(jīng)驗,麥克勒編寫了一份具有實用價值的“情報資料”,是陸續(xù)前來探索“死亡之蟲”的科學(xué)家和獵人們的必讀信息。 ??? 麥克勒在這份資料中指出,外形像香腸的“死亡之蟲”體長大約有1到1.5米長,如同男性胳膊一般粗細,類似于牛體內(nèi)的腸蟲。它的尾端很短,就像是被刀切斷一樣,尾端不是錐形。由于“死亡之蟲”的眼睛、鼻孔和嘴的形狀很模糊,讓目擊者乍一看無法具體辨識其頭部和尾部。它整體呈暗紅色,與血液、意大利臘腸的顏色十分接近。“死亡之蟲”的爬行方式十分古怪,它要么向前滾動著身體,要么將身體傾向一側(cè)蠕動前進。
2009年8月,兩位新西蘭探險者帶著攝影機和探險設(shè)備來到遙遠的蒙古戈壁來尋找這種傳說中的生物——蒙古死亡之蟲,以求能夠拍攝到它們的影像,不過并未實現(xi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