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新鄉(xiāng)9月6日電(周小云 張玉峰)河南新鄉(xiāng)43歲的農(nóng)民馬運芳耗時兩年,用自己打造的12枚鋼針,在長12米、寬0.8米的鋁合金板上,一針一針地雕刻出一幅比原版《清明上河圖》大兩倍的針雕版。9月6日,記者趕赴新鄉(xiāng)進行參觀采訪。
6日上午,記者來到新鄉(xiāng)馬運芳的家中,見到了這幅針雕版的《清明上河圖》。馬運芳雕繪的《清明上河圖》雖雕琢在鋁合金板面,但整幅圖看起來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無論是畫中人物的神情、穿著,還是船舶、房屋、河流等,都被他雕刻得活靈活現(xiàn)。
談及自己雕繪的《清明上河圖》,馬運芳告訴記者自己非常喜歡在這個小東西上表現(xiàn)自己的針雕技法。因為針比較細,鋁合金板硬度較大,與繪畫、刺繡不同,所以,他認為這在整個針雕的技法里是前所未有的。
《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是宋朝都城汴京清明時節(jié)的繁榮景象,由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整幅畫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屬一級國寶。兩年來,馬運芳就是將這樣一幅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用自制的鋼針一針一針地雕繪在鋁合金板上,使得每個小如針尖的人物活靈活現(xiàn),狀若活人。
在雕刻過程中,馬運芳的頸椎,腰椎、腿及眼睛均出現(xiàn)不同的病癥,他的右手也因長時間拿刀,而不能熟練地拿筷子,每次吃飯時,馬運芳必須得再適應一段時間后,才能緩慢地用手握住筷子。“這個工作量實在是太大了,讓我身心疲憊,但我還是堅持了下來”,馬運芳說。
采訪中,馬運芳告訴記者,雖自己用針雕刻了《清明上河圖》,但之中還存有很多遺憾,不是很滿意。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按照張擇端的真跡,在銅板上再針雕一幅與原圖大小一樣的《清明上河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