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是農(nóng)歷臘月初八,一大早,少林寺10多位僧人就開始精心熬制臘八粥,并抬到少林藥局門前,向公眾施粥。
晚報記者 袁建龍/文 趙克/圖
熬粥用了4口鍋,大鍋直徑1.1米
據(jù)少林寺藥局的延學(xué)法師介紹,少林藥局創(chuàng)建于元代,從創(chuàng)建開始,少林寺就有了臘八施粥的習(xí)俗。在少林藥局保存的古醫(yī)方上,記載了“少林五行臘八粥”的秘制法:用粳米、糯米、薏米、黑米、五行豆(紅豆、黃豆、綠豆、黑豆、蕓豆)、蓮子、紅棗、百合、桂圓、枸杞、山藥、山楂等熬粥,有養(yǎng)身、治病、調(diào)節(jié)人體機能等功效。
少林藥局的釋延琳法師說,這次熬粥總共用了4口鐵鍋,直徑均為1.1米 ,師父們從19日就在少林伙房試煮粥,臘八節(jié)當(dāng)天3時就開始熬粥了,“用了文武火,該大的時候不能小,該小的時候不能大,必須掌握火候”。
昨日,少林景區(qū)天氣清冷,上午8時30分,僧人們在少林藥局門樓下懸掛橫幅,上寫“佛祖成道日,少林臘八粥”。
12時30分,施粥法事完畢之后,施粥活動開始,大門兩側(cè)的桌子上,分別放著3桶粥,游人紛紛圍攏在少林藥局門前,其中不乏外國游客。初次來少林寺的游客看到少林藥局前有僧人施粥,很好奇,暫時中斷或改變游覽行程,也興致勃勃地去領(lǐng)取一次性的碗,品嘗加了少林秘制藥汁的臘八粥后,無不贊嘆。
與往年相比,今年前來品嘗少林寺臘八粥的游客相對較少。喝粥的人群中,有一部分是武校學(xué)生。“我們的師父特許我們今天上午不練功,專門到這里等著喝粥。”15歲的登封某武校學(xué)生小虎和眾多師兄弟擁聚在少林藥局門前,“師父交代,去喝粥不僅僅是喝粥,一定要用心體會少林文化中關(guān)心‘民間疾苦’的美德。”
65歲的李文妮老人家住登封市區(qū),端著一碗粥坐在藥局前的一棵皂莢樹下,老人看著碗里的粥,高興地告訴記者,她在很小的時候曾經(jīng)喝過少林寺的臘八粥,那個缺吃少喝的年代,能喝上一碗臘八粥,簡直就品嘗到了世界最美的美味,臘八粥的香味至今還留在她的夢中。
12時30分,僧人們又把滾燙的臘八粥抬上車,送往登封的孤兒院和敬老院。
追根溯源
關(guān)于臘八粥的傳說很多。據(jù)《佛本行集經(jīng)》介紹,釋迦牟尼出家前,曾嘗試過6年的苦行,身心疲憊,極度虛弱,他接受了牧羊女奉獻的乳糜,身體逐漸康復(fù),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在菩提樹下終于悟道修成正果。在這6年苦行中,釋迦牟尼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