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哲告訴記者,今年警方收繳了一批微型耳機和發(fā)射裝置。微型耳機的直徑只有幾毫米。而一種更先進的微型口腔骨傳導耳機,直接放入口腔即可感知聲音,不會被人察覺。此外,這些作弊器材的電波最遠只能傳300米,發(fā)射裝置與考場之間不能超過這個距離。因此,在此范圍內的旅店、居民樓都成為作弊團伙的首選。僅有設備當然不夠,最重要的是得有答案可傳。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考場內的人把試卷拍照傳給作弊團伙,場外的高手開始在短時間內解題,再把答案發(fā)給考生。也就是說,在每科開考后的一小時,學生即可收到答案。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作弊設備連同答案一共要價2萬元。
松原市公安局副局長何鐵軍表示,這遠不是在網上購買、再向學生出售的問題,而這些背后的團伙隱藏在哪里還有待公安機關進一步調查。
如此看來,這個看似簡單的販賣高考作弊器材案,背后還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待解謎團。
松原高考舞弊案的曝光,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調查此一事件的中國青年報兩位記者披露了采訪過程中的若干細節(jié),其間的種種曲折之處讓人備感此案的嚴重性不只在于明目張膽的作弊行為本身,更在于弊案后面裹挾著嚴重的社會不良風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