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貧民富翁》獲得奧斯卡多項大獎之后,關(guān)于兩個貧民窟童星的報道非常豐富,童星家人的很多抱怨,初看起來似乎就是“牢騷滿腹”,不過,在眾多感性的描述之后,人們心底深處那根敏感的弦被撥動了,很多時候,我們僅僅施以同情與憐憫遠遠不夠,而是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伊斯梅爾和露比娜·阿里生活的那個貧民窟背后,究竟隱藏著多少社會不公呢,貧富分化急劇擴大,貧民生活潦倒,弱勢群體長期被社會遺忘,這不僅僅是印度的問題,在世界上很多國家普遍存在。
進一步說,失重感最根本的原因其實來自個人理想實現(xiàn)與社會不公之間的矛盾。當我們欣賞了這部獲獎影片,并跳出電影情節(jié)之外反思童星命運的時候,我們需要直面這個命題的勇氣。從一定意義上說,童星伊斯梅爾和露比娜·阿里也許是幸運的,他們畢竟在一定意義上取得了成功,而且,正在得到眾多的關(guān)注。但我們不要忘記,還有千千萬萬生活在貧民窟中的孩子,換句話說,還有數(shù)量龐大的弱勢群體,他們從一出生就似乎注定了某種人生軌跡,只能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不要奢望“一飛沖天”,就是連最起碼的物質(zhì)生活和人格尊嚴也得不到保障,面對這些,我們能夠做些什么?需要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教育的普及,需要機會的均等,需要很多很多。
因而,今天我們從兩個印度貧民窟童星的“失重感”談起,留下的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貧民富翁》的意義

以印度貧民窟為背景的《貧民窟百萬富翁》上映后一度備受印度人抨擊,認為英文名字“Slumdog”是對印度貧民的侮辱,導演丹尼•波爾(Danny Boyle)與主角迪•柏特爾(Dev Patel)當然持相反意見,一致口徑說電影反映地區(qū)實況,且強調(diào)有教育意義。
《貧民窟百萬富翁》是否有侮辱成份,老套說句,自然是觀點角度問題,不過就電復印件身而言,《貧民窟百萬富翁》的確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貧民窟百萬富翁》改編自印度外交官維卡斯•史瓦盧普(Vikas Swarup)的小說《Q & A》,故事開首即講述自小出生在貧民窟的印度青年澤牟參與了印度版的百萬富翁游戲,只差一題便能得到二千萬元盧布。但主持人不相信下層出生的澤牟能靠個人實力答對全部問題,故此通知警察把澤牟拘捕,就在拷問的過程中澤牟道出了知識來源的每段辛酸經(jīng)歷。
電影以插敘形式進行,澤牟逐步回憶出成長經(jīng)歷與答案的關(guān)系,例如因曾見到哥哥持槍殺人而知道發(fā)明手槍者的名字,又因再次遇上慘被人口販子挖眼的兒時同伴而知道美金紙幣上所印的總統(tǒng)名稱,甚至因為曾目睹宗教紛爭及母親被殺而認識圖騰中神明手持的武器,讓戲中警官和戲外觀眾一步一步了解澤牟知識的來源,以及他困苦的成長歷程。
而隨著澤牟的背景愈漸明朗,故事的時空亦返回現(xiàn)在,交代這經(jīng)歷不平凡人生的青年參與比賽原來不為錢財,全為重見(或是被見)從小多番離合的女朋友麗緹卡,在緊張的氣氛中增添了幾分浪漫情懷。
盡管澤牟認知答案的原因充滿諷刺性,但電影的訊息十分正面,而澤牟最后能贏得二千萬盧布且抱得美人歸,更是“知識可改變命運”的典型結(jié)尾,當然,“知識”所指的就絕非單單書本所得,很有教育意味,亦不知何解,總感覺特別適合香港的小朋友觀看,以作啟發(fā)。
(摘自香港《文匯報》 作者:亞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