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賽罕區(qū)原第三毛紡廠劉老漢的房子面臨拆遷,尚未在拆遷協(xié)議上簽字的他接到一份充滿火藥味的“拆遷通知”,通知里除了威脅說“拒不搬遷者,王XX就是你們的榜樣”外,還稱“對抗政府指示、拒不搬遷的釘子戶,本公司將為每位住戶贈送一份禮品”,通告左下方用透明膠帶貼著一顆槍彈。(9月 25日紅網消息:拆遷通告用透明膠帶貼步槍子彈(圖))
逼遷之惡,令人發(fā)指。十八般武藝,無所不用其極:從“初級階段”的斷水斷電斷氣,到“升級版”的毒蛇、發(fā)動孩子“小手拉大手”,再到窮兇惡極的埋人放火……物權上的那些房子、憲法中的那些權益,在“逼遷”大戲中從來只能上演苦情戲,隨時風雨飄搖灰飛煙滅。這一枚子彈,夾著呼嘯的霸王式詛咒與恐嚇,擊中了維權與正義的心臟,令逼遷后既得利益者的嘴臉越發(fā)清晰。
真子彈不是誰都能搞到的,逼迫拆遷戶搬遷的惡作劇不是誰都有興趣玩的——真相未明之前,誰都可以說自己比云彩還白,但問題是,始作俑者必不會是天外來客。公眾無法妄斷是非,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逼遷之殤,已成頑疾。于此而言,嚴刑峻法固然很有威懾力,但如何掣肘其背后的暴利瘋狂、刮骨療傷,也許比探尋事件真相更切迫。就在數日之前,當網絡上爆紅一款名為《釘子戶大戰(zhàn)拆遷隊》、以抗拆為主題的小游戲時,在現實的這一端,江西宜黃釘子戶為反抗強拆而自焚。宜黃不孤單——當土地財政帶來兌現沖動,刺激政績數字與灰色交易之時,某些公職人員必會置有關規(guī)定、程序甚至法律于不顧,“拆”之而后快。
逼遷之殤,地方政府難逃其咎。每一樁瘋狂的逼遷悲劇背后,必有癲狂的利益與失衡的權力珠胎暗結。換言之,逼遷事件的升級或泛濫,表面看是開發(fā)商逐利沖動使然、是民主法治建設進程上的一道暗傷,但實際上,行政權力的“經營偏好”才是推波助瀾的引擎。這里有兩層解讀:一是強拆之所以激烈,大抵是因為主拆方得到地方部門或明或暗的授權,若非公權在后撐腰,作為敏銳的市場主體,哪個開發(fā)商膽敢玩弄游戲規(guī)則于股掌間?二者地方部門在政企分家之后,從未停歇過利用權力之便“發(fā)家致富”的想法,翻天覆地的拆遷給了其一個合法合理的契機,于是,在強拆、逼遷的戲碼里,它不僅是導演、更是主演。權力資本化,資本權力化,這是拆遷沖突以至血雨腥風的必然因由。
強拆面前,中科院也無可幸免;逼遷之殤,終于輪到子彈上場。法律上的事情,自然有司法機關去糾結。也許公眾更為關注的是:什么時候行政權力才能真正從逼遷悲劇中收手?什么時候地方職能部門才能停止經營城市的決心、安心做好市場規(guī)則下的服務員和裁判員?但愿這一枚驚心動魄的子彈,能警醒逼遷上的法治之殤、體制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