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決定將副市長徐志彪的述職報告在市政府門戶網(wǎng)站上公示一周。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將對徐志彪在2007、2008年履行基礎教育工作職責的情況進行考核。徐志彪在自評分中給自己這兩年的工作成績都打了98分。(相關新聞見今日本報26版)
由以往的官員關門述職,到如今述職報告上網(wǎng)公示,一開一闔之間,其價值顯然不止于滿足公眾知情權這么簡單。所謂公示,不僅是讓公眾了解官員的自我評價,更包含著公眾對官員述職實施監(jiān)督的含義。
平心而論,如果僅讓官員自我述職的話,恐怕沒有一位官員會給自己打低分,官員的述職報告里估計也多是些報喜不報憂的內(nèi)容。如是述職報告再加上關門述職,難免給人以形式大于內(nèi)容的印象。
毫無疑問,廣州市將官員述職報告置于能讓公眾監(jiān)督的網(wǎng)絡平臺之上,是一次對人事考察、評價的觀念性突破。相關部門也必然意識到了,對官員工作進行考評,若僅僅依據(jù)官員的自說自話,顯然不具有多少公信力。公眾的評價如何,公眾是否了解官員所做的工作,才應當構成官員述職報告的最佳補充。
通過網(wǎng)絡公示,我們看到廣州市副市長徐志彪給自己的工作成績打了98分的高分。那么徐副市長究竟是依據(jù)什么給自己打出的98分,就需要作出進一步解釋。同時,有關方面還應在公示官員述職報告的基礎上,聆聽公眾的聲音,看看在公眾的評價體系之中,徐副市長的實際分數(shù)到底是多少。只有將官員的自我評分、公眾的打分以及組織上的考核結合在一起,這樣的分數(shù)才有足夠的說服力。
一名官員是否稱職,是否在公眾中建立了口碑,是否得到了公眾的擁戴,這一切都有賴相關部門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來考核。倘若官員的述職報告總在一種自說自話的語境中,就算公示的官員述職報告再多,最終也可能在忽視公眾真實感受后陷入形式主義的怪圈。
王毅(沈陽 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