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詩云:“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每看此詩,想到的首先不是三國,不是周瑜,也不是赤壁之戰(zhàn),而是沿著歷史的滾滾車輪,至今在現(xiàn)代人腦海不曾消逝的美女小喬。1800年過去了,小喬身上為何還長存著一種神秘莫測的魁力,讓世人永不得忘懷呢?
小喬的美古書中有諸多的記載,明代高啟的《過二喬宅》有言:“孫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結(jié)君臣義。奇姿聯(lián)璧煩江東,都與喬家做佳婿。喬公雖在流離中,門楣喜溢雙乘龍。大喬娉婷小喬媚,秋水并蒂開芙蓉。二喬雖嫁猶知節(jié),日共詩書自怡悅。不學分香歌舞兒,銅臺夜泣西陵月。”小喬的美世人公認,與大喬及貂蟬并稱三國時期三大美人,從她47歲過世前留下的畫像來看,柳葉眉、鵝蛋臉、單鳳眼、櫻桃小嘴,的確是美人,惹得曹操也頗有想法,曹子建賦云:“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但利弊銜生,與女子容貌并行的似乎便是柔弱。站在小喬的墓畔,望著手拿“孫子兵法”的小喬鑄像,一直在揣測:小喬真的是弱女子嗎?
小喬墓地,在湖南省岳陽樓北面。據(jù)光緒《巴陵縣志》引明《一統(tǒng)志》載:“三國吳二喬墓,在府治北。吳孫策攻皖,得喬公二女,自納大喬,而以小喬歸周瑜,后卒葬于此。”小喬與周郎朝夕相相伴,形影不離。瑜卒,小喬護柩返回故里,撫養(yǎng)遺孤。吳黃武二年(223年)小喬病逝,終年47歲,葬于廬江縣城西的真武觀西,與城東的周瑜墓遙遙相對。明人曾有詩曰:“凄凄兩冢依城廓,一為周郎一小喬。”小喬墓無表,平地起墳,漢磚砌成。元朝至正年間(1341年)修繕一次,明崇禎時毀于兵亂,現(xiàn)存一座土冢。又引《戊申志》載“墓在今廣豐倉內(nèi);蛐虖闹荑ゆ(zhèn)巴丘,死葬蔫。大喬不應(yīng)此。”《巴陵縣志》又載:“瑜所鎮(zhèn)巴陵在廬陵郡,非今巴丘。”又裴注解《三國志》稱:“瑜留鎮(zhèn)之巴丘,為廬陵郡巴丘縣(今江西省境內(nèi)),瑜病卒之巴陵,為晉荊州長沙郡巴陵縣(即今岳陽市)。”
赤壁之戰(zhàn)時,周瑜是孫劉聯(lián)軍的前線總指揮,當時34歲,迎娶江東美女小喬已經(jīng)十年,并非小喬初嫁了。岳陽位于赤壁上游75公里處,從長江下游的吳與柴桑(今之九江)到這長江上游的巴陵,不能不經(jīng)過赤壁。郭沫若先生曾經(jīng)撰文指出:“在赤壁之戰(zhàn)時有小喬參加。”
據(jù)說小喬參與赤壁大戰(zhàn),沒有像宋代梁紅玉那樣戎裝上陣,擊鼓調(diào)兵,在營帳里為周郎朝夕做伴,也許從側(cè)面有所協(xié)助罷。
現(xiàn)代人常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個優(yōu)秀的女人”,此話,放古代也不假。小喬經(jīng)過千年的時光錘煉,還能讓世人銘記和不得忘懷,其的光芒委實不僅僅是美貌所致。
小喬,并非弱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