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可在電子界混口飯吃,聽到很多段子,這里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先給大家看一個電子元器件:

這個東東是什么尼?可能很多文科的童鞋不知道。這個東東叫UM-1型晶振。說到電子元器件,大家肯定都覺得芯片肯定是最牛逼的,但是如果沒有晶振,芯片都無法運行呢!
晶振的原理非常簡單,就是在晶體的兩端加一個電壓,晶體就會發(fā)出固定頻率的信號。我們常用的電子表,就是靠其中的一顆32.768 KHZ的晶振在發(fā)出固定頻率的信號,芯片計算固定頻率振動的次數(shù),就可以得到準確的時間。電子表之所以比機械表要走得準,就是因為有高品質(zhì)、低誤差的晶振。

晶振制造的難點在于要通過激光/機械/化學(xué)等復(fù)合型的研磨辦法,把晶體的頻率誤差控制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nèi)!現(xiàn)在普遍市面上可以買到的晶振,精度一般在5-10 PPM(就是百萬分之5-10喔)。同時在整個工作溫度范圍內(nèi),溫度的誤差漂移不可以超過5-10 PPM。這對于晶體的加工技術(shù)來說,是很大的挑戰(zhàn)。
好啦,科普就到這里了,回過頭來說段子。圖里面這個UM-1型晶振,最有名的用途就是用在BB機上面,每個BB機都需要有一個UM-1型晶振才可以正常工作。
在90年代初以前,中國人可是沒有辦法制造符合品質(zhì)要求的UM-1型晶振喔!
誰能造?小日本!
多小錢一顆?180多人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