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隨著云南野生菌的大量上市,一場“吃菌熱潮”悄然興起。然而,就在人們享受菌子鮮美時,第一批因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案例也浮出水面。6月3日,微博話題“今年第一批吃菌子中毒的人出現了”迅速登上熱搜,引發(fā)廣泛關注。據媒體報道,云南臨滄的胡先生在食用野生菌后,出現了幻覺癥狀,包括看到烏賊、水母、蜘蛛、螃蟹等生物,甚至“隔空抓物”,令人震驚。這一事件不僅讓人們重新審視野生菌的美味,也敲響了食品安全的警鐘。
野生菌中毒的后果往往難以預料。根據《中國蘑菇中毒診治臨床專家共識》,蘑菇中毒可分為7大類,包括神經精神型、急性肝損害型、橫紋肌溶解型、急性腎衰竭型、溶血型、腸胃炎型和光過敏性皮炎型。其中,神經精神型中毒癥狀最為明顯,患者可能出現幻覺、幻聽、視覺障礙,甚至出現“看見小人”等離奇現象。而肝損害型則表現為惡心、嘔吐、肝區(qū)疼痛,嚴重時可導致肝功能衰竭。此外,橫紋肌溶解型中毒可能導致肌肉疼痛、血尿,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這些癥狀不僅令人恐懼,也提醒人們,野生菌中毒的后果可能遠超想象。
今年的中毒事件頻發(fā),暴露出公眾對野生菌認知的不足。盡管每年都有關于食用菌子中毒的警告,但許多人仍因好奇或口腹之欲,采摘、購買或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菌。根據一項跨越15年的蘑菇中毒流行病學研究,云南省的316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中,有249起是由于采集者誤采了他們以為無毒的毒蘑菇。這種“誤判”往往源于野生菌外形相似、顏色鮮艷,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可食用的菌類。例如,見手青、牛肝菌等可食用菌類與毒菌外形極為相似,稍有不慎就可能誤食。
為了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fā)生,專家們提出了多項預防措施。首先,公眾應做到“三不”:不采摘、不購買、不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菌。野生菌種類繁多,許多毒菌與可食用菌類外形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建議市民到正規(guī)農貿市場購買,或選擇知名度高、中大型餐館食用,因為這些地方的烹飪經驗更豐富,相對安全。其次,食用野生菌必須徹底煮熟,高溫是分解毒素的最佳方法。如果食用后出現不適,應立即就醫(yī),并保留食用過的菌子,以便醫(yī)生進行鑒定。此外,食用野生菌時應避免飲酒,因為酒精會加速毒素的吸收,增加中毒風險。
今年的中毒事件也反映出野生菌中毒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根據一項關于云南菌子中毒的研究,兩個相距甚遠的村莊中,一些猝死的居民在生前都食用了同一種蘑菇,經專家鑒定,這種蘑菇不屬于以前發(fā)現的任何物種。這表明,隨著野生菌種類的不斷發(fā)現,新的毒菌也在不斷出現,給公眾帶來了更大的風險。因此,專家建議,市民應提高警惕,不要盲目嘗試,尤其是對那些從未食用過的菌類,更應謹慎對待。
今年第一批吃菌子中毒的人出現了,這一事件不僅讓人們看到了野生菌的美味,也揭示了其背后的致命風險。面對野生菌的誘惑,公眾必須提高警惕,遵循科學的食用原則,避免因一時貪口而付出生命的代價。正如一位醫(yī)生所說:“野生菌中毒的重癥患者,一種是肝腎損傷的,另一種就是橫紋肌溶解型的。中毒后的云南人肯定是不會承認的——菌子的事,哪能叫毒呢,只是火太小了,大蒜放少了,再不濟也是老麻蛇爬過,運氣不太好。”。希望這次事件能成為公眾提高警惕的契機,讓更多人了解野生菌的危險,從而避免悲劇的發(fā)生。
關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 | 網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網資訊中心 版權所有 |
![]() |
京ICP備05004402號-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