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波波
感覺趙本山和張藝謀走的越來越近了,甚至比“異性相吸”還要嚴重。兩人還多次在公共場合互捧對方,互戴高帽,表面非常熱鬧,實則很不自在。尤其是《三槍》拍攝完畢后,趙本山和張藝謀就像弟兄倆,異常親熱,這不,趙本山還有意讓張藝謀出山為其導演春晚小品,真是“英雄”惜“英雄”,相見恨晚。
張藝謀拍了不少所謂的“大片”,但在筆者看來,張藝謀的電影早就背離了中國人的欣賞習慣,無故事情節(jié),只是特技組合,所謂的票房是虛擬的。要不是2008北京奧運開幕式拯救了張藝謀,恐怕他要遭觀眾無休止的唾罵。本想奧運會后張藝謀會有新的思想,沒成想又和趙本山的徒弟們打成一片,《三槍》中的演員大部分都是二人轉(zhuǎn)演員,影片也充滿了東北二人轉(zhuǎn)風格,因此有觀眾在看后表示“這不是張藝謀的電影,這是趙本山的小品!”
于是觀眾罵聲一片,而張藝謀卻愈罵愈勇,《三槍》票房也是一路飄紅,如今還要指導趙本山春晚小品,筆者就納悶了,張藝謀在春晚和趙本山還能擦出什么火花?
趙本山在《三槍》中的戲份極少,精彩的戲份全部都給了他的徒弟們,這與2009年春晚《不差錢》中趙本山的表現(xiàn)是一樣的,他同樣把最好的臺詞,最精彩的段子讓給了小沈陽和丫蛋兒。頻繁接觸張藝謀,最大的用意就是想讓徒弟們有出鏡的機會,有接觸大導演甚至揚名立萬的機會。其實,他們一個是國際知名導演,一個是國內(nèi)頂級的民間藝術(shù)家,如果兩人能打好“組合拳”,也可能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但觀眾對《三槍》的卻太不盡人意,若張藝謀再為趙本山導演春晚小品,搞砸了,弄暈了,觀眾不買賬了,恐怕兩個人又要受到口水唾罵了。
張藝謀和趙本山本不是一路人,不知如何竟然陰差陽錯的走到了一起,合作了《三槍》,接著又合作春晚小品,結(jié)出的果實要么是奇香的,要么就是畸形的,就看有什么靈感,有什么結(jié)合點。二人轉(zhuǎn)現(xiàn)在在全國已經(jīng)是詬病不少,小沈陽的表演也是缺乏新意,觀眾也有審美疲勞,曾做過一份調(diào)查,百分之三十的觀眾不希望在2010年春晚看到小沈陽,如果張藝謀在趙本山的小品上沒有很好的切入點,恐怕也只是“狐貍沒打著,反惹一身騷”了。
我們不否認張藝謀趙本山這對全新的組合,勢必會給觀眾帶來全新的期待,倍感新鮮,況且前面還有《三槍》的強烈造勢。2009春晚的《不差錢》很成功,也捧紅了小沈陽,2010年春晚既然有張藝謀的助陣,趙本山徒弟的傾力出演,“笑果”會如何?這只能到了除夕夜才能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