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琴《此情可待》


齊豫、潘越云《回聲》
在上世紀8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發(fā)展到后期,也為流行樂壇培養(yǎng)了一批重量級的歌手。齊豫、潘越云和蔡琴都是來自民歌運動,但之后的音樂道路又不拘泥民歌,而是根據(jù)自己獨特的聲線做了豐富發(fā)展。齊豫、潘越云的清麗天籟之音和蔡琴的經(jīng)典懷舊滄桑,至今仍在我們心里最深處縈繞。
第七期:天籟之音與懷舊之歌
1、齊豫/潘越云《回聲(三毛作品第15號)》1986
臺灣音樂大師集體的神來之筆,李泰祥、李宗盛、陳志遠、翁孝良,將齊豫和潘越云這兩位頂尖的女聲糅合成最美妙的“回聲”。專輯概念出自三毛作品,唯美的散文詩句,不食人間煙火的古典式配樂,齊豫的清麗脫俗,潘越云的淡雅芬芳,不論獨唱或和聲,猶如人間仙樂飄飄。
《七點鐘(今生)》的激情心跳,《謎》的純真詰問、《夢田》的夢想種子,每一首都是一幅詩意的畫卷,或流淌的清泉,真讓人嘆服這樣的聲音只應天上有。
2、蔡琴《此情可待》1984
在民歌時代享有盛譽的蔡琴,直到都市情歌年代才錄下了屬于她真正的專輯,《此情可待》作為一個系列的開始,讓聽眾感受更完整如一的蔡琴。
專輯制作人是民歌運動的發(fā)起者之一吳楚楚,他根據(jù)蔡琴聲音醇厚的特質,精心為她訂做10首曲子,陳志遠、慎芝、陳克華、梁弘志、曹俊鴻、蘇淑華以及李宗盛,這些大名鼎鼎的創(chuàng)作者當時還是新人。蔡琴的聲音沉郁像一片海底的深藍,不動聲色中透出的滄桑感,帶出一種依依的成熟女性情懷,她輕描淡寫中,多少人生的愛恨情愁就這樣奔流而出!蹲詈笠灰埂贰ⅰ兜隆、《讀你》、《油麻菜籽》這些蔡琴超經(jīng)典的金曲就從這里發(fā)酵、沉淀,流傳到今天。
游威簡介:華語金曲獎總策劃/國際華語音樂聯(lián)盟秘書長/資深樂評人/娛樂營銷人、自1992年起,在《音像世界》、《音樂天堂》、《唯音樂》、《南方都市報》等報章雜志上發(fā)表音樂評論100多篇,超過30萬字。曾成功發(fā)起并運作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先后在廣州、香港舉行大型頒獎禮。2008年11月與香港資深填詞人向雪懷等共同創(chuàng)立全球華語音樂工作者之協(xié)作推廣機構——“國際華語音樂聯(lián)盟”,致力推動華語音樂在全球的發(fā)展。目前全力運作“華語金曲30年—第一屆華語金曲獎”大型頒獎巡演。
《開篇語》由全球華語音樂工作者之協(xié)作推廣機構“國際華語音樂聯(lián)盟”主辦、《富周刊》協(xié)辦的“華語金曲30年——第一屆華語金曲獎”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本刊特別請來華語金曲獎總策劃游威撰寫《華語金曲30年》經(jīng)典唱片專欄。分享30年流金歲月的不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