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流行”的風向標忽然變了。打從周杰撞車事故發(fā)生后,大家先是看到了一個“道歉大會”上的異數(shù),周杰先是玩失蹤,接著在博客上大喊“冤枉”,傷者憤慨,觀者灰心。就在我們把目光集中在周杰的問題上時,另一起撞車事件發(fā)生了,這次的主角換成了李亞鵬。
李亞鵬這次“無可救藥”地陷入了“車禍門”。比周杰撞車事件更為曲折離奇的是,李氏“車禍門”還有另一個主角――李亞鵬的哥哥李亞偉。原說駕車的是李亞偉,可又有證人一口咬定駕車出車禍的是李亞鵬。這事不僅新鮮,而且比周杰那事更撲朔迷離。周杰涉嫌的是肇事逃逸,李亞鵬這回涉嫌的是肇事頂包。
吸毒也好,撞車也好,都不是好事,都缺乏和諧,因此當然是越少越好。可是,這些事竟然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演藝圈的新“流行”。道歉的時候都說這是個別現(xiàn)象,可蝴蝶振一振翅膀就引起了千里之外的一場颶風,一個人吸毒,一個人撞車,互不相識的另一個人、另一撥人竟然一個牽一個地把壞事暴露在陽光底下,要說這是“流行”,我們的“業(yè)余愛好”是不是太豐富了點?
周杰大概松了口氣。因為每當我們在眾目睽睽之下犯了錯,唯一的奢望就是此時出現(xiàn)一件更為震驚的事,以轉(zhuǎn)移大家的注意力?墒,責任不會隨著注意力的轉(zhuǎn)移也一起轉(zhuǎn)移,周杰別想,李亞鵬兄弟也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