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一個人,有時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一個常年處于聲帶發(fā)育期的林志玲,在兩周前還被贊為有特點,在兩周后就被批為達不到主持標準——達不到主持央視秋晚的標準,真夠“莫須有”的。
林志玲的嗲聲氣,早已深入人心。在娛樂圈,說一個人的聲音嗲不嗲,跟說一個人林不林志玲,差不多是一個意思。林志玲不僅靠“嗲”起家,還靠“嗲”沖出亞洲,走向了世界——別忘了,那句著名的嗲腔“萌萌”,小林同學可是在好萊塢制作里發(fā)出的。
央視秋晚的導(dǎo)演,不會是在兩天前,才突然發(fā)現(xiàn)林志玲的聲音太嗲、不合“舊例”的吧?要真是這樣,那咱們秋晚導(dǎo)演對聲音,是不是也太不敏感了?光一個候選主持人的聲音,就要考證個兩三年,那節(jié)目還怎么排?
“知情人士”煞有介事爆出的“猛料”——林志玲為某某站過臺,更不靠譜。林志玲要真為某某站過臺,“知情人”怎么早不“批評教育”,非得等到某某下臺后,再跟媒體“竹筒倒豆子”,難道娛樂圈也興“秋后算賬”——這中秋還沒過呢!
吳宗憲的解讀最“嗲”——林志玲是不想當“花瓶”才推辭主持的,誰都知道一臺“主持人不當花瓶”的晚會有多不靠譜,但這并不妨礙林志玲從“花瓶”向“景德鎮(zhèn)花瓶”轉(zhuǎn)變的決心。
我想說的是,現(xiàn)在的問題,無非是在中秋前問誰來主持央視秋晚,又不是在8月8日前問誰來點奧運會主火炬,相關(guān)人士有必要這么故弄玄虛嗎?中秋晚會又不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換個主持人收視率就下來一大半了?
一臺把收視率寄托在主持人身上的晚會,品質(zhì)值得懷疑。同樣的,一位以反復(fù)炒作主持人人選維持晚會曝光率的導(dǎo)演或制片人,能力也尚需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