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重拍“經(jīng)典”就是毀滅經(jīng)典,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最典型的莫過于李少紅導演葉錦添造型設(shè)計的《紅樓夢》。一會兒露背裝一會兒貼片頭,真不知道是要把《紅樓夢》拍《青樓夢》還是《青蛇夢》。聽說陳凱歌最近有意把元代前期雜劇作家紀君祥的中國古典悲劇《趙氏孤兒》搬上銀幕,還要請韓國演員張東健參演,我不禁哀嘆。
有“知情人士”透露,陳凱歌已經(jīng)就《趙氏孤兒》與張東健進行了接觸。“新戲《趙氏孤兒》也僅僅是最前期的籌備,現(xiàn)在談演員的問題都還太早,而陳凱歌跟張東健也只是進行了簡單的電話接觸,能否參演還是個未知數(shù)。”但“陳凱歌有望與張東健二度合作”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恕我直言,我實在不想看著張東健那張線條生硬的臉,聽他一張口便是生硬無比的普通話。如果說張東健在《無極》中飾演的昆侖奴木訥不善言辭,只能生硬地吐出幾個單詞來還算合理的話,那如果同樣生硬干澀的話語從《趙氏孤兒》里的人物的口中說出,又是怎樣一個喜劇效果?這一點可以參考公映不久的《赤壁》中由中村獅童飾演的甘寧——還好他的戲份夠少,不然折磨死人。請陳導不要再迷戀“亞洲最強陣容”這樣的字眼,不要以為長了一副差不多的面孔就有差不多的效果——豆沙包和菜肉包吃起來味道肯定不一樣。
關(guān)于陳凱歌之所以有意選擇張東健出演《趙氏孤兒》有一個說法,據(jù)說因為《趙氏孤兒》是傳入歐洲的第一部中國戲劇,而陳凱歌選擇這樣一個在西方人心目中有一定認知基礎(chǔ)的故事來作為新片的題材本身就是出于全球市場的考慮,而既然題材已經(jīng)“考慮全球市場”了,那么演員就一定也要“考慮全球市場”——鬧了半天,陳大導演的“全球市場”要靠韓國人來實現(xiàn)!
在我看來,找韓國演員拍中國傳統(tǒng)戲?qū)嵲谑翘兜。不知陳導為何那么不自信,中國有的是帥哥美女和實力派演員。如果僅是搞噱頭,就只能說明導演不行了,要靠演員來找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