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本山新會館于8月16日開業(yè)
8月16日下午,趙本山(微博)的劉老根會館在北京前門劉老根大舞臺開業(yè),和兩年前劉老根大舞臺開業(yè)一樣,趙大叔請來了影視、文化甚至體育界明星捧場,大有賽過春晚之勢。有關趙半山的這家新會館的各種話題,也隨之成為人們感興趣的對象。昨天,一位到場來賓在微博上發(fā)布了一組劉老根會館里“二人轉”主題的陶藝雕塑,以及有著趙本山徒弟形象在內的、生動有趣的東北農村民俗風情壁畫,立刻引發(fā)了網友們的強烈興趣。昨天下午,成都商報記者采訪到了創(chuàng)作壁畫和陶藝的兩位藝術家吳向東與漢方。
成都商報記者 喬雪陽 徐云霄 為您報道
藝術家吳向東:每幅壁畫上,都有一個趙本山的徒弟
吉林大學藝術學院油畫系副教授吳向東,素以創(chuàng)作東北民俗風情的壁畫而獨樹一幟。出生于東北農村的吳向東告訴成都商報記者,自己大約從20年前開始了這一風格的創(chuàng)作。
“寫生的時候我喜歡和農民打交道,關注他們的口頭禪、順口溜啥的,編成句子,放進畫面,成為我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意。”如今,全國各地的諸多東北菜酒店和賓館都有吳向東的壁畫作品,這也成為趙本山發(fā)現他的契機———“趙本山平時經常到各地演出或考察,免不了去酒店吃飯,于是就發(fā)現了我的作品。”趙本山十分喜歡吳向東的壁畫,于是邀請他為自己的劉老根會館創(chuàng)作壁畫。“他找我,可比我找他容易。”吳向東笑道。
2010年,兩人第一次見面。“當時趙本山正是大病初愈,感覺挺憔悴的,但精神不錯,我倆聊了40分鐘左右。”吳向東跟趙本山大致介紹了自己的情況,包括藝術歷程。“趙本山也問了我好些問題,比如這畫是怎么畫的,文字是怎么編出來了,提得很專業(yè)!”
在融洽的交流中,合作也一拍而成。吳向東先為沈陽的劉老根會館創(chuàng)作了一幅壁畫,然后又為北京的會館畫了十余幅壁畫,“前后花了四五個月時間吧。”應趙本山的要求,劉老根會館里的每幅畫里都有一位趙本山的徒弟,沒讓他們當模特,都是憑我的記憶畫的。背景和情節(jié)也是我自己創(chuàng)編。”
吳向東說,這些畫必須畫在磚、墻等等有“土味兒”的載體上才有感覺。“東北文化和黑土地分不開,就因為這個,中國美術館以前想展覽我的作品,最后都放棄了。”
青年雕塑家漢方:800多件群雕,表現東北二人轉三百年
與吳向東這組十余幅的壁畫相比,總共有800多件、作品布滿了百米長廊的青年雕塑家漢方,工作量可大多了。這組大型陶藝群雕被趙本山親自命名為 “劉老根陶藝群雕———東北二人轉三百年”。群雕以時間為主線,用八個板塊展現了二人轉不同時期的表演空間和表演形式,包括清末的大車店、朝鮮屯,民國時期的胡子窯、碼頭,解放后的農家樂、迎親、向陽屯,最后到“劉老根大舞臺”,另外還有一個體現東北民俗的“東北二十怪”板塊。
漢方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最早發(fā)現自己的其實應該是本山傳媒常務副總裁馬瑞東,“他以前在北京798買過我的作品,但和我本人沒有接觸。”2009年秋,趙本山和馬瑞東去重慶考察劇場,認識了“火鍋皇后”何永智(重慶小天鵝集團總經理)。當年底,何永智到沈陽本山傳媒基地回訪時,正式將漢方介紹給了趙本山。
“當時我隨身帶了幾件陶藝人物作品,趙老師一看就喜歡上了,覺得它們表現的是老百姓在田間地頭的喜怒哀樂,與二人轉有異曲同工之妙。”趙本山當即建議漢方創(chuàng)作一組展現東北老百姓“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的主題陶藝群雕。“當時我對二人轉還不太了解,就跟著劉雙平一起,到處拜訪二人轉藝人,看他們的表演、看他們的生活,深入了解這一東北特色文化形式。”
最后,經過近一年的時間,漢方完成了這組大型陶藝雕塑,在劉老根會館開張的前幾天放進了現場。“這是我迄今創(chuàng)作的最大規(guī)模的一組作品了。”漢方說,“這期間我和趙老師交流很多,他有時還跟著我學捏泥人。”本山傳媒藝術總監(jiān)劉雙平也告訴成都商報記者,趙本山本人參與了整個會館的設計,“趙老師總體定調,他對東北文化的理解太到位了,但我們也沒想到他選擇藝術的眼光也這么獨到,真正帶給了劉老根會館別具一格的文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