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立(1914-2003)是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的著名表演藝術(shù)家、相聲“泰斗”。祖籍甘肅省永昌,生于北京,回族。曾就讀于天津匯文中學, 初中畢業(yè)后,因家境不好,輟學說相聲。出生身于曲藝世家, 祖父馬誠方是著名的評書藝人,擅說《水滸》,名噪一時;父親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又是相聲前輩藝人恩緒的寵徒和門婿;母親恩萃卿曾學唱京韻大鼓;兄馬桂元師承相聲八德之一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稱。家庭環(huán)境使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對相聲藝術(shù)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說”、“學”、“逗”、“唱”的深厚功底。1930年開始登臺演出,學藝進步很快,視野也日漸開闊。經(jīng)過長期的藝術(shù)實踐,形成了內(nèi)緊外松、有條不紊、表演細膩、含蓄雋永的風格。他12歲跟父親馬德祿學藝,后拜著名相聲演員,相聲八德之一周德山(綽號“周蛤蟆”,與馬三立父親馬德祿是同門師兄弟)為師。馬三立學藝,進步很快,視野也日漸開闊。經(jīng)過長期的藝術(shù)實踐,形成了內(nèi)緊外松、有條不紊、表演細膩、含蓄雋永的風格。馬三立大師藝術(shù)功底扎實,有口皆碑,擅演“貫口”和文哏段子,演出的傳統(tǒng)相聲有200多個,其中主要有:《吃元宵》《賣掛票》《黃鶴樓》《相面》《賣五器》《開粥廠》《醋點燈》《夸住宅》《地理圖》《文章會》《白事會》《八扇屏》《反八扇屏》《地理圖》《窩頭論》《文章會》《夢中婚》《對對聯(lián)》《三字經(jīng)》等。他創(chuàng)作、改編并演出新的相聲節(jié)目六七十個,包括《買猴》《十點鐘開始》《偏方治病》等。多年來他還培養(yǎng)了閻笑儒、班德貴、連笑昆、方笑天、常寶華、高笑林等許多相聲演員。
解放前,先后與耿寶林、劉奎珍、侯一塵、張慶森搭檔。建國后,積極編演新相聲。
1938年,農(nóng)歷戊寅年:王世臣與班德貴先生共赴天津,在三不管、鳥市、謙德莊、三角地等處與馬三立先生、馬桂元先生、高貴清先生等共同撂地表演。
1943年,農(nóng)歷癸未年:王世臣回到天津在東興市場附近的連興茶社、鳥市附近的聲遠茶社等地與馬三立、郭榮啟、尹壽山、閆笑儒、高笑臨、馬四立、趙佩茹、耿寶林等先生共同演出。
1943年7月,農(nóng)歷癸未年:王世臣應(yīng)相聲名家孫少林先生之邀赴濟南大觀園辰光茶社演出,當時在此表演的還有馬三立、周德山、劉寶瑞、郭全寶、白全福、劉桂田、高德光、孫寶才、高笑林、連秀全、王長友、王鳳山、郭寶珊、孫少臣等人。
1952年主動申請參加赴朝慰問團;貒蠹尤胩旖驈V播曲藝團,致力于相聲的整舊創(chuàng)新。后來轉(zhuǎn)到天津市曲藝團。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
1961年春回團工作,與趙佩茹搭檔在天樂戲院演出,首場演出的是《黃鶴樓》。
1992年,從藝65周年。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天津市曲藝家協(xié)會、甘肅省曲藝家協(xié)會在天津聯(lián)合舉辦馬三立從藝65周年慶;顒印
1992年11月:第二屆中國金唱片獎揭曉,共設(shè)6個獎項,38人獲獎。
獲獎的戲曲曲藝類演員:杜近芳、關(guān)肅霜、袁世海、劉長瑜、谷文月、趙志剛、王盤聲、牛得草、李開敏、倪惠英、馬三立、姜昆、楊振雄
2001年12月8日,在天津舉行告別演出,正式退隱江湖,結(jié)束了八十年的從藝生涯。
2003年2月11日6點45分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天津辭世,享年90歲。
馬三立大師在漫長的舞臺生涯中,飽經(jīng)風霜,歷盡坎坷,矢志不移地以相聲為武器,諷刺假惡丑,歌頌真善美,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地為人民服務(wù),為社會主義服務(wù),受到群眾愛戴,在海內(nèi)外享有相當高的聲譽。他家學淵源,博采眾長,承前啟后,形成了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推動了相聲藝術(shù)的發(fā)展,不愧為當代的相聲泰斗、幽默大師。
通過長期藝術(shù)實踐,馬三立形成了藝術(shù)上的獨特風格。他喜歡用第一人稱的表演方式,“我”,既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又是諷刺嘲諷的對象。有人曾這樣評論:“他就是被諷刺的對象,有時雖然捧哏的指出他的漏洞,但,并沒有公開的評論。他盡力把被諷刺的對象演活,而把評論工作交給觀眾。演員與觀眾配合默契,達到集體抒情。”
說起馬三立的相聲,那可稱得上是如行云游風,娓娓道來,天機自露,水到渠成,自始至終帶著賞心悅目的松弛感。著名導演謝添說:“馬三立的表演,不主張大喊大叫而工于‘蔫逗’,盡管他的聲音像平常講話一樣,觀眾卻情愿湊合他,他也能把全場觀眾都攏得住,這一點似‘云遮月’,余味無窮。”至于馬三立那變幻莫測、出奇制勝的想象力,更是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