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販賣給觀眾什么?”是陳玉珊創(chuàng)意發(fā)想的原點。對她而言,所謂的靈感,來自于年齡增長、對生活的體驗、對時事的觀察、對流行及次文化的解讀。所以,無論是逛書店、看電視、走在路上、吃飯聊天,隨時隨地都可以是靈感的來源,都像是在散播種子,一旦碰到特別有感覺的議題,種子就會像杰克的豌豆,發(fā)展成主軸。
2004年,三一九槍擊事件后,陳玉珊注意到臺灣社會普遍存在著不安,因而用《王子變青蛙》重新出發(fā),希望透過戲劇帶給觀眾最簡單、也最基本的需求:娛樂。
“寫劇本就像在販賣商品,我販賣的不只是故事,更是一個想法。”陳玉珊認為,成功的編劇就像商人,必須用“同理心”觀察市場需求,就能選到對的題材,知道什么故事觀眾會買帳。
一部戲關(guān)注的社會議題或許嚴肅,但戲終究要好看,觀眾才會認真思考。因此,無論是最初的發(fā)想,或團隊的互補與撞擊,陳玉珊每完成一個階段,都會回到“如何與觀眾溝通”這個最根本的問題上。
除了用優(yōu)秀的原創(chuàng)故事鞏固基本盤,陳玉珊更企圖將原本不看偶像劇的觀眾拉進來。為此,她將臺灣風情加入劇中,包裝她要販賣的題材。從小生長在三峽的陳玉珊,對于民俗文化原本就不陌生,于是便在《命中注定我愛你》劇中創(chuàng)造“姜王爺”這個民間信仰,安插在一座可愛的“姜母島”,為島民賦予了溫暖、熱情、卻在大都會中消失許久的臺灣味,讓偶像劇更真實、更有溫度,這也是一些眷村長大的編劇筆下所看不到的世界。
在塑造人物時,陳玉珊喜歡從生活中找出范本。她觀察到日劇中有“魚干女”這類具體化的代稱,便決定要找尋實體,來定義一個“善良無害、無存在感、利用她沒有罪惡感”的女孩。由于故事發(fā)生在職場,所以在團隊發(fā)想過程中,她希望能以辦公文具來形容,終于塑造出“便利貼女孩”,成功吸引了臺灣觀眾的心。
陳玉珊說故事時,總能夠老梗新炒。她坦言,在劇情中創(chuàng)造阻礙,不僅是為了讓戲好看,也是為了讓男女主角的愛情更具說服力。比起創(chuàng)新,她更欣賞“用什么手法玩老梗”,老梗的精神,很多時候只是讓戲更加分。
“一個編劇必須比普通人的感知敏銳三倍,感受到的傷害也會多三倍,”陳玉珊認為,創(chuàng)作的原點始終來自市場需求,如果能用同理心打開感知的觸角,了解觀眾要什么一點也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