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后新口岸和黑沙環(huán)的填海。澳門靠填海增加的土地,比填海之前的半島面積還要大。澳門總面積自有記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擴大到目前的28.6平方公里,這全是靠填海取地得來的。然而,澳門學界認為,若要放以長遠的目光,填海取地將不會是一個最好的解決土地不足的方案,轉而建議特區(qū)政府加緊舊區(qū)的改造、重建,以及向鄰近地區(qū)商購買、租賃或共同開發(fā)土地。
香港:美麗維港日漸縮水
香港主要依賴填海來擴展土地。香港山多平地少,香港政府一直以來不得不以移山填海方式來擴展土地。截至2002年,香港的填海土地已超過67平方公里,占香港總面積超過6.5%.1842年,即香港開埠后的第二年,香港便已進行第一次非正式的填海工程。然而,香港政府的鴻圖大計惹來了很多環(huán)保人士不滿,認為填海工程數(shù)量太多以及沒有需要,并破壞海港。2003年,環(huán)保人士透過香港終審法院成功推翻當時的灣仔填海計劃。
香港一百多年來的填海工程,既帶來了不少正面影響,同時亦付出了一些代價。如今天的維多利亞港,經(jīng)多次填海造地后,面積已大幅減少。海上交通卻日益頻繁,造成海浪比往日大的情況。此外,有人亦擔心填海將會破壞了維多利亞港的景致,還少了一個旅游賣點,影響旅游業(yè)。更有人戲稱過量的填海工程使維多利亞港成了“維多利亞河”,甚至是“維多利亞渠”。
韓國:新萬金計劃被迫停工
在韓國,有一個龐大的圍海造陸工程———新萬金計劃,計劃在韓國西部海岸群山與扶安之間的海灣筑起一條33公里長的大壩,拒海水于壩外,造2.83萬公頃良田,蓄1.18萬公頃淡水湖面,年產(chǎn)14萬噸糧食。新萬金工程無論其規(guī)模和預期效益,在當今世界圍海造田的單項工程中都屈指可數(shù)。然而,這項工程攔截兩條入海江河,其對自然的改變之大也顯而易見。動工至今已歷時12年,先后投入1萬多億韓元(1美元約合1180韓元)。隨著工程總量已完成過半,伴隨而來的是政界的唏噓,民間的抗議,世界三大環(huán)保團體之一的“地球之友”國際總部主席納巴魯也曾趕到首爾要求新萬金項目停工。韓國政府內,農(nóng)林部堅決贊成,環(huán)境部和海洋水產(chǎn)部卻一直唱反調。就這樣折騰了十多年,法院最終判定新萬金圍海造地工程停工。
荷蘭:填出1/4國土后遺癥待愈
圍海造地最成功的荷蘭,圍海造地已有幾百年的歷史,41,526平方公里的國土有1/4是從大海里“奪”過來的,被公認為是人類戰(zhàn)勝自然的壯舉。近年荷蘭出現(xiàn)了眾多圍海造地后遺癥:海岸被侵襲,物種減少,自然景觀不復存在。因此,荷蘭政府決定將部分圍海造出來的土地恢復成原來的濕地。1990年荷蘭農(nóng)業(yè)部制定了《自然政策計劃》,用30年時間保護受圍海造田的影響而急劇減少的動植物,建立起南北長達250公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地帶。
統(tǒng)籌:本報記者過國亮
采寫:本報記者過國亮 攝影:本報記者馮宙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