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未滿三年任期”“論文造假”“任上政績?nèi)绾?rdquo;以及是否有“后臺”這些更為重要的問題不談,僅從網(wǎng)友兩度“圍觀”不難發(fā)現(xiàn)一枚硬幣的兩面。讓人欣慰的是倚賴技術(shù)和工具,民眾有更多渠道去了解官員的一舉一動,也有了更迅捷多元的渠道將蛛絲馬跡擴(kuò)散開來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既是信息時代的開放屬性所賦予的也將是社會發(fā)展的指向。
令人沮喪的是民眾的“圍觀”和“圍觀對象”依然是兩個難以相互影響的系統(tǒng),后者對前者幾乎做到了銅墻鐵壁般的免疫,不然也不會出現(xiàn)“兩度圍觀”的局面。更加不妙的是后者長久以來便是如此運行,而“圍觀”很難有這樣的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