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年的這個時候,媒體都會報道各地出現(xiàn)的一定程度的用工短缺,主要是農歷新年的季節(jié)性因素(大量農民工返鄉(xiāng)過年使得短期用工供應出現(xiàn)緊張)。所以我們估計,在農歷新年左右出現(xiàn)的勞動力短缺,隨著未來農民工陸續(xù)返回城市而將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
然后需要提醒的是,在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確實已經開始一定程度的地域性的結構不平衡。
首先,中國平均工資在過去十年期間平均每年增幅超過15%。以最低工資競爭力比較,在2005年,以珠江三角洲為例,其最低工資與其他低工資國家諸如孟加拉國、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及巴西相比處于最具競爭力水平。然而五年后到2010年,其最低工資的競爭力已經排在孟加拉國、印尼、泰國和越南之后。成本上漲的壓力使得眾多在東部的企業(yè)開始朝內陸轉移,使得勞動力需求出現(xiàn)了地域性的變化。
其次,在過去的十年左右,中國東、中、西部工資收入的差距在縮小,同樣使得中西部的勞動力市場對于大量工人更具吸引力。在2005年到2009年期間,中國的平均工資以每年15.4%的復合增長率增長,其中中部地區(qū)工資增速達到16.3%,西部16.2%, 超過東部的14.3%。根據中國統(tǒng)計年鑒的數字,進入中國中部和西部的農民工在2009年增加了33%和36%,相對比的是東部的農民工數量減少了9%。
股票市場對于勞動力短缺及由此產生的工資上漲有著較為復雜的反應。工資上漲使得企業(yè)生產成本提高,利潤受擠壓,尤其是其他成本也隨著近期國內外通脹一起面臨上漲壓力。然而,在現(xiàn)實中,有許多因素可以抵御工資上漲帶來了負面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我們估計中國在過去十年間提升的勞動生產率足以抵消了工資上漲帶來的壓力。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即工資上漲到底在過去若干年對于中國經濟是否是不能承受之重。中國工資在過去十年間一直都在上漲是個事實,但是如果這對經濟或者公司盈利是個重要的負面因素的話,我們應該在股市中能找到某個行業(yè)受此影響、并且其估值在過去十年間持續(xù)下跌。事實上,我們并無法找到這么樣的一個行業(yè)。換句話說,股市并未在過去十年間產生工資上漲的受害行業(yè)。
惟有一些在中國進行生產外包的跨國企業(yè),以及那些依賴出口市場的國內企業(yè),其業(yè)務模式借助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它們的中國業(yè)務受高工資的沖擊較大。反而,純粹服務于國內市場的中國企業(y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抵消了工資上漲的影響,而增加的個人收入某種程度上提升了消費,所以中國消費股在近年的香港市場廣受追捧。
問題是,中國是否那么迫切地需要一個出口市場?一個我們不應忽視的事實是,這樣的出口市場的獲得,其代價是以長期以來國內低廉的工資及高代價的出口退稅作為補貼,以及為大量的貿易順差帶來的外匯儲備增長而不得不投放的基礎貨幣。隨著中國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即將展開,經濟結構的平衡變得益發(fā)重要,收入分配改革將進一步加快,擴大內需刻不容緩。在此背景下,工資收入的提高將成為趨勢,未來工資上漲對企業(yè)的挑戰(zhàn)將加劇,因為過去數年工資的上漲已經使得中國企業(yè)工資占生產總成本的比重達到了10%-15%。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變成重中之重。但是工資上漲給中國公司帶來的機會是加速產業(yè)升級,以及消費對于經濟增長貢獻的加大。在此背景下,機械制造、消費、醫(yī)療等等將是未來最大的受惠行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