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的崩潰與其政府支持下的高負債,大規(guī);J讲粺o關系。雖然中國市場已經從震驚和恐慌中逐步回復穩(wěn)定,股市已重回3200點,但是,迪拜以自己的現(xiàn)身說法,警示我們:任何一個過于倚重房地產的經濟體都必然走向崩潰。
高樓崇拜與債務危機
過去四年多以來,迪拜以建設中東地區(qū)物流、休閑和金融樞紐為目標,推進了投資為3000億美元規(guī)模的建設項目。
迪拜是阿聯(lián)酋第二大酋長國,面積3885平方公里,占阿聯(lián)酋總面積的5%。迪拜擁有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級酒店、全球最大的購物中心、世界最大的室內滑雪場,源源不斷的石油和重要的貿易港口地位,被稱為世界奢華之都。
迪拜的債務危機一年前已經開始顯現(xiàn),以奢華為本的大規(guī)模建設投入使政府與國有企業(yè)的債務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增加,主要債權人為購機投資機構,包括匯豐控股、巴克萊、荷蘭銀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等。
在這種情況下,去年9月爆發(fā)的全球經濟危機對迪拜造成了直接打擊。房價下跌、建設項目被取消等利空因素接連出現(xiàn),使暫停償還債務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目前眾多工程被迫停工甚至取消,許多類似棕櫚島的項目成為“爛尾樓”。目前,迪拜政府共持有約800億美元的債務,其中迪拜世界的欠債就達590億美元。迪拜世界一旦無力還債,將成為自2001年阿根廷違約以來,全球最大主權基金違約事件。
漩渦中心的迪拜,世界金融中心夢想將破滅,“只能夠成為一個阿拉伯的地區(qū)金融中心”,有學者預測。
中國房地產過度負債
迪拜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在我國此輪經濟刺激計劃中,基建和房地產正在制造著巨大的金融杠桿。
資深評論員馬光遠博士認為,迪拜最主要的投資手段就是通過政府行為過度地投資房地產,過度地負債,而中國也正在“把經濟復蘇的很大一部分希望寄托在房地產投資上,寄托在它帶動其它領域的復蘇上。”他認為,“我們這輪經濟復蘇的特征,是包括股市、樓市這類的虛擬經濟先于實體經濟復蘇,而且房地產可以說是非理性的復蘇。迪拜事件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雙刃劍,如果運用不好的話,不僅不能帶動經濟的增長,反而會對經濟帶來很大的傷害。”
另一位房地產公司戰(zhàn)略研究人員認為,中國目前的模式,與迪拜有著相似之處,“中國也是借銀行的錢大量地蓋房,金融杠桿非常大,迪拜事件為中國敲響了警鐘”。他認為,這也告訴中國投資者,房價不會下降的神話是不可信的,中國的房價也會有調整。
中國房地產業(yè)也嚴重依賴負債。而龐大的刺激經濟計劃中,對房地產投資更為驚人。中國人民銀行發(fā)布的《中國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2009年第二季度)》,詳細解釋了今年上半年7.4萬億元天量信貸的具體流向。上半年,基礎設施行業(yè)中長期貸款新增1.6萬億元,同比多增1.1萬億元,占全部中長期貸款的51.6%。
日前在上海出席“中歐陸家嘴金融家沙龍”的上海銀監(jiān)局局長閻慶民表示,銀行的信貸有四個方面問題值得高度關注,特別是金融危機以后信用風險的形成。這四個方面中房地產貸款占其二,包括房地產貸款占比以及個人住房貸款占比。
模式與危機
“樂于制造金融杠桿的國家都可能面臨同樣的債務危機,中國正在通過并購重組在資本市場拉長杠桿,通過再融資擴大銀行的放貸能力,通過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大面積擴大基建,所有這些投資都會在杠桿收縮時暴露出巨大的風險。”一位資深評論員在其博客中寫道。但危機似乎和中國市場還很遠。
“沒有看到有政策的轉變的跡象,”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仍然有強盛的需求支持。
中國市場與迪拜有很多不同,“中國市場以住宅市場為主,迪拜以商用奢華物業(yè)為主;中國人對房屋改善的愿望來得特別迫切。”李大霄認為,最為重要的是,通過銀行貸款和資本市場融資,房地產商有充足的資金。截至前三季度,兩市共有40家涉及房地產業(yè)務的公司提出了再融資方案,合計金額近700億元。
但李大霄表示,這與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否有泡沫的判斷無關,中國的收入水平與房價的差距較大。
“如果現(xiàn)有模式不改變,調整遲早會降臨在中國市場上,”上述地產公司戰(zhàn)略研究員認為,“只是現(xiàn)在仍然可以繼續(xù)折騰一段時間而已。”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徐廣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