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常州的一條繁忙街道上,一位外賣騎手李園園,每天清晨都會帶著幾個月大的女兒李霏兒一起出門送餐。女兒被小心地放在電動車前的外賣箱中,箱內(nèi)鋪著柔軟的小墊子,有時還會塞上小玩具、干濕紙巾和熱水瓶,仿佛這是一個小小的“移動家”。這一幕,不僅是一段特殊的親子時光,更是一段關(guān)于母愛與責任交織的真實故事。
2019年4月起,為了照顧孩子,李園園開始邊帶女兒邊送外賣。每天早上8點多,他會準備好飯菜,為睡夢中的女兒套上外衣和襪子。女兒坐在小板凳上吃早飯,李園園就蹲在她身旁,手指熟練地翻轉(zhuǎn)頭繩、繞過發(fā)梢,為她扎起兩個好看的小辮子。只要女兒在車上,李園園就會格外謹慎——保持低速勻速,不闖紅燈,戴好頭盔,總是備著雨衣,不敢把女兒單獨留在樓外。
送餐時,李園園經(jīng)常一手拎著袋子,另一手摟著女兒。送餐時,李霏兒穿著父母特意改小的、和爸爸同款的“工服”,仿佛也成了小小騎手的一員。如今,一家人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欠下的債務(wù)已經(jīng)還得七七八八,也有了些許存款。李園園喜歡常州,這里空氣濕潤,在他看來是個有人情味的地方。他給自己定下一個小目標:希望兩三年內(nèi)、女兒上學之前,三口人不必擠在不足10平方米的出租屋內(nèi),可以有個屬于自己的家。
李園園將帶著女兒送外賣的視頻發(fā)到網(wǎng)絡(luò)上,一場特別的“交接”也隨之展開。三歲零一個月的李霏兒,已經(jīng)有了一份持續(xù)兩年多的“工作”——跟著爸爸李園園送外賣。有時李園園還沒準備好,李霏兒就懂事地把頭盔遞到爸爸手里,催促他:“這是你的頭盔,趕緊走吧。”趕上下雨天,李園園放棄接單,李霏兒總會嘟著嘴巴不解道:“我們今天還去嗎?”
每日固定的三人“交接”,就從中午開始。李園園將電動車停在自家附近的菜市場外,或抱或牽地帶她拐進一個肉攤前。媽媽楊合群在這里等著她。下午的時光,李霏兒要在這里度過。有時跟著音樂蹦蹦跳跳,有時用筷子敲著鐵盆,大聲吆喝著“賣肉”,有時按按計算器,學著媽媽的樣子寫寫畫畫。李園園一家租住在常州一處城中村,楊合群的工作地點是距離租房1公里左右的菜市場。“攤位老板主動和我們說,年輕人不容易,下午不忙的話可以把孩子帶過來。”
312條短視頻共獲贊5500多萬,數(shù)次沖上微博熱搜,電話不停響起,私信多到翻不完。接聽電話時,他常常語速飛快,但依然耐心回答著一個又一個問題,偶爾中斷對話,他會愧疚又客氣道:“謝謝你們的關(guān)注,但有人來電話了,我得去接一下。”11月16日,李園園特意錄制一段短視頻回應(yīng)關(guān)注:“我們條件不是特別好,我們也在努力地想改善這個家庭。”他坐在不到1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微笑著看向鏡頭:“雖然日子過得比較清苦,但我相信美好的生活,正會伴著孩子的成長慢慢向我們走來,陽光也會照進每一個努力的人。”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越來越多的女性加入外賣騎手這一行。她們不僅承擔著家庭的重擔,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母愛與責任。無論是單親媽媽帶著孩子送外賣,還是女騎手在風雨中穿梭于城市之間,她們都在用自己的行動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故事。正如一位女騎手所說:“送外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只要你努力了,就會有相應(yīng)的回報。”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園園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奮斗史,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無數(shù)普通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他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孩子的成長,也在用行動詮釋著父愛的偉大。正如他所說:“雖然日子過得比較清苦,但我相信美好的生活,正會伴著孩子的成長慢慢向我們走來。”
| 關(guān)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quán) | 網(wǎng)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導(dǎo)航 | 友情鏈接 |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網(wǎng)資訊中心 版權(quán)所有 |
![]() |
| 京ICP備05004402號-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