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狠狠爱一区二区三区,午夜久久久久久禁播电影,天堂8资源在线中文www,香港三级日本三级a视频,无码av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網(wǎng)首頁-資訊中心-商業(yè)-內(nèi)幕-商評-財經(jīng)-股市-精英-科技-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業(yè)-汽車-企業(yè)-房產(chǎn)-娛樂-社會-圖片-財經(jīng)圈

主頁>娛樂生活>娛樂要聞>

中國新聞周刊:邁克爾-杰克遜落幕(圖)

來源:新浪娛樂 時間:2009-07-01 10:04:44

杰克遜

  他引爆了音樂原子彈

  他代表著流行商業(yè)時代的奇跡。也是最后一位流行樂界的魔法大師?伤簧窕耐瑫r,也在被妖魔化

  文/孫孟晉 邁克爾-杰克遜的偉大是因為他至少征服了上個世紀流行文化的三座峰巔:關(guān)于流行音樂表演者與多媒體時代的緊密聯(lián)系;關(guān)于黑人文化的帝國大廈的最后建成;關(guān)于偶像的不可復制性。邁克爾-杰克遜是不可多得的世紀性天才,他在自傳里的說法是不用懷疑的:他不用很費力,就能唱出那種具有爆發(fā)力的介于陰陽之間的聲音。 是MV成就了邁克爾-杰克遜,還是邁克爾-杰克遜成就了MV?在那個全盛時代的西方音樂工廠里,這只是一句令人振奮的口頭禪。他在他宏大的MV作品中,輸入了他最鐘情的外星球概念,以及從黑人街舞中抽離出來的魔性和動物本能。他還把好萊塢恐怖片、歌舞片和童話故事改裝成屬于邁克爾-杰克遜的模式,當然,人們也會相信他從好友盧卡斯那里借來了飛船,套在他的腳上。 當異國情趣的《Remember the Time》遭遇消除人種隔閡的《黑與白》,當抒情的《You are not Alone》穿過一觸即發(fā)的《顫栗》,它便是音樂的原子彈--摧毀了人們對未來音樂錄影帶的一切想象。 最后的視覺晚餐 從"摩城之聲"走出來的童星,邁克爾-杰克遜曾經(jīng)只是那種被改變的黑人靈歌+舞曲的代用品。直到黑人節(jié)奏與布魯斯轉(zhuǎn)換成最時尚的流行語言,這個宛如一夜之間發(fā)育完畢的巨星也整裝待發(fā)了。邁克爾-杰克遜是不折不扣的"流行樂之王",誰想把他說成"搖滾皇帝"也無妨。 在邁克爾-杰克遜之前,無論是靈歌之王詹姆斯-布朗,還是靈歌鋼琴詩人雷-查爾斯,都或多或少把麥克風當作黑人自身命運搏擊的武器,黑人在舞臺上的嘶鳴是那時候的一部黑人民權(quán)運動的別傳。相對來說,黑人藝人的掙扎意識到了邁克爾-杰克遜的時代,已大大減弱了。所以,任何關(guān)于膚色的夸大之詞,都會抹殺邁克爾-杰克遜家庭藝術(shù)學校的本身力量,他和他的兄弟姐妹們在一對近乎變態(tài)的父母的嚴管下一一出籠。這是一個家庭的發(fā)跡史,外人根本無法估量到邁克爾-杰克遜的父母輸送了他們多少狂喜和瘋顛的力量。 他的父親前半生很失敗。顯然,杰克遜的父親是把自己的未酬壯志強加于后人,并且用殘酷的方式讓這種訓練成為夢想。他唯一的疏忽是,沒把他的藝術(shù)氣質(zhì)通過血液等分給孩子們。如果真是這樣,也許世界將少了一個劃時代的天才,也少了一個備受煎熬的軀體。 邁克爾-杰克遜的身心敏感鋒利了他對藝術(shù)的悟性,他的含羞使他在舞臺中心的那一瞬間的爆發(fā)更不可一世,他對愛的瘋狂索求意味著一場誤解將以詆毀作為臨界點。 在邁克爾-杰克遜之前的西方流行音樂史,只有兩個人是可以和他分庭抗禮的偶像,一個是在胯部上裝卸性感的"貓王",一個是在思想中傳授愛心的列儂。 盡管邁克爾-杰克遜和這兩個人都是擦肩而過,但他把他們當作了指路明燈,甚至和前者的女兒結(jié)婚,和后者的遺孀和兒子成為密友。更為關(guān)鍵的是,邁克爾-杰克遜集中了兩者的精華,或者說,他將兩個人的世俗魅力放大。"貓王"的舞臺動感和列儂關(guān)于"愛與和平"的口號,也是邁克爾-杰克遜日后成為巨星而打出的兩面旗幟,盡管這兩人并非他的藝術(shù)出處。 算上邁克爾-杰克遜在MV時代的得天獨厚,以及那個時代明星體制的登峰造極,評價邁克爾-杰克遜為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明星一點也不為過。因為他代表著流行商業(yè)時代的奇跡,他更是人類將表演舞臺裝飾成王宮的寵兒,他還是最后一位流行樂界的魔法大師。 邁克爾-杰克遜所處的時代,已經(jīng)不是列儂那個只要不斷創(chuàng)造就能長久的時代了,一如唱片誕生的速度那樣,上世紀80年代"流行時尚"的同義詞就是快節(jié)奏,明星的誕生與隕落以分分秒秒來計算。然而當一個個流星消逝的時候,邁克爾-杰克遜卻成為了永恒。 如果沒有"杰克遜5兄弟"時期的音樂準備,就沒有日后邁克爾-杰克遜質(zhì)的飛躍;如果沒有牙買加地區(qū)的黑人舞蹈進入美國市場,也沒有邁克爾-杰克遜在云層上跳舞的傳奇。邁克爾-杰克遜的演唱會是視覺最后的晚餐,世人難以相信那樣的爆發(fā)力是從人類的軀體里制造的。 在自卑的雷區(qū)引爆抗爭 邁克爾-杰克遜最喜歡的藝術(shù)家是米開朗基羅,他喜歡米開朗基羅在天花板上雕刻輝煌,他曾經(jīng)久久佇立在西斯庭教堂的底下。邁克爾-杰克遜最喜歡的古典音樂家是德彪西,尤其《月光奏鳴曲》。這也許馬上可以聯(lián)想到他本人的"月球漫步",但他汲取的是屬于19世紀的寧謐。 羞澀與狂放,躁動與寧謐。當這個人戴著那頂被他稱為秘密間諜的帽子,當他帶上一只水晶白手套,身影無論是性感,還是矯健,都將一種有魅力的缺陷人格升華了。 當媒體開始對一個衰老的人展開抹黑運動時,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他轉(zhuǎn)身時的驚恐不安,以及猶如珍稀動物般地被公開展覽時發(fā)出的哀鳴。邁克爾-杰克遜長時間地生活在水晶展館中,他被顯微鏡放大了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尤其那張不斷被歪曲的臉。 在愛的面前,他是一個凡人。也許他無法清晰地回憶,作為孩子時候的他有過多少童心的閃光點,有過多少和動物的故事一起入眠的黑暗。他發(fā)現(xiàn)他的夢想一出現(xiàn)就是成人的,他的傳奇是沿著沾滿鮮血的梯子而上的,他的父親過于強暴、母親過于苛刻。 他的抗爭是在自卑的雷區(qū)引爆。他對愛一點都沒有信心,盡管他把大量的金錢投向了慈善機構(gòu)。他養(yǎng)過不少動物,他愛孩子,在那么多孩子的身上,他仿佛克服了一種扭曲的恐懼。 可沒有人能讓大地鋪上愛的被子,也沒有人能讓所有的心靈溫暖,邁克爾-杰克遜情感的窟窿很大,他有點自私地試圖讓未來的樹苗長滿他夢幻的莊園。 原諒一個把愛掏空的人,他曾經(jīng)像旋風一樣把自己的神經(jīng)奉獻給了舞臺;原諒一個長久戴著墨鏡而藏起來的人,他曾經(jīng)在鏡子里照出自己的憐憫;原諒一個終究要衰老的人,他復出的50場演出本來就沒有兌現(xiàn)的可能。 邁克爾-杰克遜就是這樣一個痛苦而驕傲的人,他被神化的同時,也被妖魔化,這是生命的兩岸。他在此岸歌唱,在彼岸舞蹈。 (作者為資深樂評人)

杰克遜

  人世間偉大的"怪胎"

  他始終想做更滿意的自己。邁克爾-杰克遜的后期,他干燥得掉渣的古怪面孔上的古怪笑容后面,浸著血,滴著淚,讓人一望心酸

  文/曹紅蓓 6月26日這天,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一些中年婦女可能會因為悲痛而淚崩暈厥,如果她們就是當年那些在邁克爾-杰克遜演唱會上一個接一個因為幸福而淚崩暈厥的女孩。 獨一無二的邁克爾-杰克遜突然從這個人世間消失了。這個消息震得人無語。 如果邁克爾-杰克遜的形象只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世界巡演時期的輝煌,可能此時他只是作為一個受人尊敬的藝術(shù)家被緬懷,對他的離去人們不會有現(xiàn)在這樣的復雜感喟,如鯁在喉。而那些讓人難以下咽的東西究竟是什么? 不知道如果沒有那50場催命的演唱會,邁克爾-杰克遜會不會離開得這么突然,這是一個顯見的壓力源。而如果沒有演唱會呢?那么他那些債務,傳言是5億,欠債5億美金又意味著什么? 邁克爾-杰克遜只是流行之王,不是眾神之王,他品味壓力的路程完全無異于你我。 記得在一支MV里,邁克爾-杰克遜的皮膚已經(jīng)完全變白,裹著古希臘的白紗,就像一個天神,徜徉在天堂花園,F(xiàn)在看來,這個形象是多么的反諷。因為在邁克爾-杰克遜曾經(jīng)居住過的人世間,沒有誰會比他更像一個人類--當世界的聚光燈打在這個孤獨的身影上,照出來一樣東西讓人又怕又愛,那就是--慘烈的人性。 在某一領(lǐng)域神話般的成就無法成為解決其他問題的替代。拍電影失敗、婚姻生活失敗??舞臺上光芒萬丈的邁克爾-杰克遜在其他一些方面可以毫無爭議地勝任一個LOSER的形象。成功并不對等著自我的認同,令大眾仰視甚至神視的成功者中,對自己并不滿意的比比皆是,但是,還沒見過哪個成功者對自我的不認同會如邁克爾-杰克遜一樣強烈。 伴其一生近乎瘋狂的整容,就像一紙自我否認的自白書,隨時任人查閱。邁克爾-杰克遜的后期,他干燥得掉渣的古怪面孔上的古怪笑容后面,浸著血,滴著淚,讓人一望心酸。 還有曾經(jīng)深深污損了邁克爾-杰克遜名譽的,對兒童超乎常人的偏愛,不難推論出他有一個充滿缺憾的童年。這與整容有很大一個交集:這個5歲成名的藝人曾在Opera的節(jié)目上承認,因為從小受父親的虐待,且痛恨他拈花惹草的作風,為了避免以后照鏡子時看到父親的影子,他決定徹底改變自己的容顏。 然而,正如收養(yǎng)再多的兒童也無法為自己更換一個生父,才華橫溢也赦免不了與生俱來的人種"原罪";一生超過3億美金的慈善捐款、2次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同樣買不到世人的寬厚對待。邁克爾-杰克遜的光芒和善舉無法把他托入天堂,而樁樁件件無從遮掩的丑聞和污點,惡行怪狀,也不會將他拖進自我淪喪的地獄。所謂人性中包含的精神、生物、社會三個方面,邁克爾-杰克遜悲涼地恣肆在每一樣的兩極,猶如一根刺刺燃燒的引線,終于在他50歲的某日引爆了命運的黑火藥。 人永遠比天神可愛,就在于他們充滿了弱點,充滿了必須笑對的無能和限制,卻又永不疲倦地追求完美。而邁克爾-杰克遜,一個自我形成的偉大怪胎,正是一枚人性的標本。

杰克遜

  "流行樂天王"的兩面

  文/程曉鴻(發(fā)自美國華盛頓) 他拯救了美國80年代的音樂工業(yè) 人們把美國的60年代和70年代稱作搖滾樂時代。那個年代在反戰(zhàn)、民權(quán)運動影響下,音樂成為人們表達社會情緒的工具。進入80年代之后,蓬勃一時的搖滾音樂逐漸喪失了原有的社會沖擊力。 流行音樂顯得蕭條,整個音樂產(chǎn)業(yè)處于不景氣。邁克爾-杰克遜的 《Thriller》問世,如同一劑青春液,恢復了人們對音樂界創(chuàng)造力的信心。一個新的音樂形式,不同于搖滾,不同于鄉(xiāng)村,不同于爵士等等的POP (流行樂) 被確認。甚至有人稱,在很大程度上,邁克爾-杰克遜只身拯救了音樂行業(yè)。 邁克爾-杰克遜的音樂不僅僅是音樂,也是舞蹈,是服裝,是化妝設(shè)計,是舞臺燈光焰火,是一個完整的娛樂節(jié)目。 他也是第一個在MTV上演唱的黑人歌手。MTV, 一個非主流的頻道,在邁克爾-杰克遜音樂電視的帶動下,幾乎一夜之間成為年輕人最喜歡的主流娛樂頻道。音樂電視作為一種藝術(shù)形式存在下來。 邁克爾-杰克遜的天才不僅限于音樂,他在舞蹈上的創(chuàng)造力亦是舉世公認。他的"機器人"舞步,尤其著名的"太空步",傾倒了無數(shù)歌迷。他的舞蹈動作(如手摸下體等)也沖擊了社會世俗文化道德標準的界限,被所謂正統(tǒng)人士抨擊為"下流"。而正是這些大膽的充滿挑戰(zhàn)的舞蹈動作影響了之后幾代的流行樂舞臺。 喜歡他音樂的人不分種族,不分國家。他的音樂超越了種族膚色的局限。 邁克爾-杰克遜和他同時代的其他黑人音樂家一起,徹底改變了美國音樂界的這道風景線。從這個意義上說,邁克爾-杰克遜在音樂上的貢獻超越了音樂本身,而是對美國社會和文化的貢獻。 在 "Black or White" 這首歌的歌詞中,邁克爾-杰克遜寫道:"我不想,只是作為一個有色人度過我的一生。" 他也因此付出代價,并飽受爭議。 童年陰影到"怪物" 1993年,在接受美國著名黑人脫口秀女主持溫普瑞的采訪時,邁克爾-杰克遜第一次公開透露童年時父親對他的虐待。他回憶說,每天只有兩三個小時的學習時間,其余所有時間都在錄音棚里排練,一直練到睡覺前。記得父親常常坐在一把椅子上,手里拿著皮帶。如果你不用心排練,他會把你撕了。 童年的陰影伴隨了邁克爾-杰克遜一生,也是塑造了他成人后"怪異"性格的重要因素。 成名后,他做的很多事情用他的解釋是"找回自己的童年",包括后來他花了1700萬美元買下280英畝的夢幻莊園,里面有過山車、動物園、電影院。一個十足的兒童的夢想樂園。 進入80年代后期,邁克爾-杰克遜繼續(xù)推出專輯,但都沒能超越《Thriller》。與此同時,他的個人生活,一些在世人眼里看起來十分怪異的行為舉止開始充斥各種娛樂小報,讓歌迷們不解和疑惑。 起初是杰克遜自己惡作劇把假消息傳給小報。等他想澄清時,木已成舟,真假難辨。潘多拉的盒子被邁克爾-杰克遜自己打開了。 慢慢地,人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杰克遜已不是那個一頭毛茸茸卷發(fā)的健康的黑人男孩,而是一個蒼白瘦弱的、看去似女性的面孔,每每出現(xiàn)在公眾場合,他總是用大大的墨鏡和口罩遮住半個臉。媒體送了他一個新綽號:怪物。 這期間,包括他的兩次婚姻都增加了人們對他怪異的感覺。他的第二次婚姻為其帶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2002年,邁克爾-杰克遜的第三個孩子出生。因是試管嬰兒,母親的身份一直不為外界所知。 1993年和2005年,邁克爾-杰克遜前后被兩個十幾歲的男孩控告性猥褻。杰克遜的聲望,他的音樂生涯受到重創(chuàng),曾經(jīng)喜愛他的歌迷因不解和失望而漸漸遠離。 而他正因這些事件身心與健康遭受到巨大創(chuàng)傷。他去世后,當年杰克遜的首席律師回憶說,判決他們勝訴的那一刻,群情歡呼。但邁克爾-杰克遜并未流露特別的興奮,律師說,那一刻他知道,邁克爾已經(jīng)失去了對人的信任。 邁克爾-杰克遜曾說,他寫的那首題為《童年》的歌,說的才是真正的他: 你見過我的童年嗎? 我在尋找那個我來自的世界 沒有人理解我 人們只是把它看作怪異的舉止 因為我一直在尋找 就像一個孩子,不過,請原諒我 (作者為旅居美國的資深媒體人)

杰克遜

  邁克爾-杰克遜和我們的青春記憶

  "我們這一代人對于邁克爾-杰克遜是有情結(jié)的,并不僅僅因為他是流行音樂之王,更重要的是,他是我們青春時代集體的記憶符號"

  文/李邑蘭 北京時間6月26日早晨8點多鐘,邁克爾-杰克遜在地球彼端洛杉磯去世約3小時后,剛從睡夢中醒來的傅雄收到朋友發(fā)來的短信:"邁克爾-杰克遜去世了!"他驚出了一身冷汗,第一時間以為自己被朋友"涮"了。"我一開始覺得可能是開玩笑的,仔細想了想,誰會拿這種事開玩笑呢?"他打電話求證了一下,竟然是真的。 今年38歲的傅雄做了14年正版唱片的營生,他開在北京新街口的藍線唱片行在國內(nèi)樂迷中有著響亮的名聲。他依然清楚地記得,中學時買過的第一盤引進版外國歌星磁帶就是《真棒》(BAD),放學后聽著錄音機在屋里亂跳。當時的少年最想知道的,是"we are the world"里面每一句都是誰唱的,而"billie jean"的前奏在記憶里永遠是最酷的。 "再也看不到太空步了"。對于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成長于80年代的傅雄和他的同齡人來說,邁克爾-杰克遜的歌,就像是一記響亮的開場鑼,"咣"的一聲,從此敲開了他們懵懂而紛雜的青春期。 傅雄起身想找些邁克爾-杰克遜的圖片來看,但不再敢聽他的唱片。 悲傷在地球的另一端蔓延 人至中年的韋曉吟是從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聽到了邁克爾-杰克遜過世的消息,她的心里猛地"咯噔"了一下。很快她收到了曾經(jīng)一起共事的CBS伙伴發(fā)來的E-mail,只有簡短的幾個字:"我太悲傷了。" 悲傷,在于邁克爾-杰克遜來說十分陌生的另外國度的人群里迅速蔓延。 僅在天涯論壇,關(guān)于邁克爾-杰克遜去世的帖子,當天的訪問量就突破了98萬人次,網(wǎng)友跟帖6000多條;國內(nèi)較大的視頻網(wǎng)站優(yōu)酷網(wǎng)、土豆網(wǎng)上,杰克遜曾經(jīng)拍攝過的MV、演唱會也都達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點擊率,留言數(shù)千條。 杰克遜的中文網(wǎng)站"邁克爾-杰克遜中國網(wǎng)"(MJJCN.COM),也隨即將主頁變成了全黑,用醒目的大字寫著"再見,我們愛你",背景音樂"We've been together"(我們永遠在一起)的歌聲一直回響。 國內(nèi)各大媒體也開始了對邁克爾-杰克遜生平、音樂等各方面鋪天蓋地的報道。 當晚9點,數(shù)百名中國歌迷自發(fā)在北京的后海舉行對邁克爾-杰克遜的紀念活動。歌迷清一色黑衣肅穆打扮,在公園空地上用無數(shù)蠟燭拼出了"I LOVE MJ"的字樣。大家在現(xiàn)場清唱了邁克爾-杰克遜的歌曲后,并默哀3分鐘作為悼念。 盡管,遲了美國三十多年(邁克爾-杰克遜在美國5歲出道并成名),中國樂迷才認識這個已在流行音樂世界稱王多年的音樂天才,但絲毫不影響他在中國持久且強勁的影響力。 "現(xiàn)在玩音樂的這些人,70年代甚至60年代的,你問他們誰沒學過邁克爾-杰克遜?都學過!我記得當時玩搖滾的那幫人,一開始都不是玩別的,都是跳霹靂舞,學邁克爾-杰克遜的范兒。"新浪網(wǎng)搖滾頻道主編祁又一雖然出生于80年代初,但他認為,"邁克爾-杰克遜對中國人的影響肯定不是最早的,但肯定是最大的"。他甚至把把邁克爾-杰克遜稱為"這個星球上最成功的歌手"。 25歲的《音樂時空》編輯李帥更是邁克爾-杰克遜的"死忠黨",他家里收集了杰克遜從出道以來的每一張正版黑膠唱片,還曾專門托朋友從美國買回杰克遜發(fā)行的最后一張全新歌曲的正式專輯《萬夫莫敵》,"我喜歡他眼神里流露的憂郁",李帥指著這張有些發(fā)白的唱片,不勝唏噓。 《BAD》的中國化之路 邁克爾-杰克遜在中國的傳奇,開始于上世紀的80年代末期。 1988年,在邁克爾-杰克遜那張創(chuàng)造了銷售奇跡的專輯《BAD》在美國成功發(fā)行4年后,中國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引進了這張唱片,中文譯名《真棒》。而邁克爾-杰克遜在更早的1982年發(fā)行、代表了其音樂巔峰的另一張專輯《Thriller》,中國樂迷則是在認識《BAD》之后更遲的時間才得到它。 作為引進邁克爾-杰克遜唱片的第一人,韋曉吟常常會懷念"邁克爾-杰克遜旋風開始席卷全中國的黃金時代",那是上世紀80年代末的事情。 其時的韋曉吟,是中國唱片公司外國音樂編輯室的音樂編輯,專門負責引進國外的原版唱片。 1987年,在人民大禮堂舉行的一次世界唱片年展晚宴上,韋曉吟結(jié)識了坐在身旁的"大人物"--時任CBS高級副總裁的皮特-邦德,一位優(yōu)雅的英國紳士。邁克爾-杰克遜所屬的愛比克唱片公司,正是CBS旗下的。 已發(fā)行了兩張專輯的杰克遜,當時已經(jīng)是西方世界"紅得發(fā)紫"的大腕兒。他的《Thriller》在全球銷量超過了1.04億張,連續(xù)37周在美國排行榜上霸占冠軍寶座,至今無人能敵。《Thriller》講述了一個貧民區(qū)黑幫群毆的故事,風格深受《西區(qū)故事》的影響,片中的街頭混混全都是由真正的古惑仔扮演。邁克爾-杰克遜在自傳《月球漫步》中寫道:"這些混混非常友好,他們不奢求其他,只要求上鏡。" 正發(fā)行的專輯《BAD》,全球銷量也已超過了2200萬張,CBS電視臺為此還專門播放了長達17分鐘的《BAD》MTV完整版。 皮特-邦德主動表示,希望與中國唱片公司合作引進《BAD》的版權(quán)。在那個國門初開的年代,西方人都瞄著 "神秘"的中國,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發(fā)聲",那是了不起的大事。 "突然要引進這么大牌的明星,我心里真沒底。"而且,邁克爾-杰克遜的穿著打扮,還有怪異的尖叫,都和當時中國的主流音樂格格不入。中國的樂迷能接受嗎?韋曉吟不能確定。她和同事們最終決定,先引進一些CBS出的古典音樂唱片作底,然后再介紹邁克爾-杰克遜。 "當時是很小心的,每一個唱詞都是反復聽,看看有沒有問題。"韋曉吟至今仍對當年翻譯時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記憶猶新,譬如《賣弄風情的戴安娜》(Dirty Dianna)、《犯罪高手》(Smooth Criminal),光聽名字就能想象它出現(xiàn)在那個年代中國的"先鋒性"和"震撼性"。而這張充斥著大量俚語和習慣用語的英文專輯,對于一直學習正規(guī)英文,沒有出國經(jīng)驗的韋曉吟來說,翻譯起來實在是個"大麻煩"。 皮特-邦德為韋曉吟的翻譯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他甚至曾詢問韋曉吟:"你要和MJ通通電話嗎?" "從字面上來講,'BAD'是不好翻譯的,實際上他就是'Terrific',真棒的意思。"在皮特-邦德的提議下,邁克爾-杰克遜這張《BAD》專輯有了正式的中文名《真棒》。" 沒有經(jīng)過一處刪減,《真棒》很順利地通過了審查。 "選擇他意味著選擇了一種前衛(wèi)的生活方式" 20世紀80年代,流行音樂已大舉進入剛經(jīng)歷浩劫、文化近乎荒蕪的中國。1986年,在得到了官方和傳媒的一致認可后,流行音樂人終于名正言順地登上舞臺,1988年,把邁克爾-杰克遜"請"進來的時候,中國流行音樂正是百花齊放時,可邁克爾-杰克遜的音樂還是帶給中國樂迷們前所未有的沖擊和體驗。 時隔多年,《音樂時空》雜志主編李宏杰還能回憶起當年初次聽到《BAD》時的震撼,"那是太新鮮的音樂沖擊了!"混合著FUNK、迪斯科元素,強勁、快速的節(jié)奏,還有伴隨音樂的尖叫,邁克爾-杰克遜創(chuàng)造的音樂世界,讓少年李宏杰如癡如醉。 1988年,中國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在上海的唱片工廠舉行了《真棒》密紋唱片的首發(fā)式,盛況空前。 《真棒》的銷量好得出奇,韋曉吟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了當時發(fā)行的"奇觀","大卡車一大早就排上隊了,工人們在工廠不分晝夜、加班加點地趕工,把制好的唱片裝車運到全國各地。"據(jù)說,《真棒》很快在中國的銷量就超過了100萬張。 "那個時候,喜歡杰克遜,就意味著選擇了一種前衛(wèi)、新銳的生活方式。"《音樂時空》雜志主編李宏杰告訴記者。在錄像機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還是奢侈品的時候,剛上初中的李宏杰就和同學輪流租錄像帶,到有錄像機的同學家看邁克爾-杰克遜的MTV。 錄像帶播放的是《顫栗》(Thriller)中的一幕,一幫黑幫老大模樣的人出現(xiàn)在鏡頭前,"杰克遜用尖厲的嗓音喊出了'beat it',真的是酷斃了!"李宏杰回憶時也忍不住跟著尖叫起來。 大家都在為杰克遜招牌式的"月球漫步"舞步而瘋狂,他的亮片手套、黑色軟呢帽,也都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錯過的永不再來 邁克爾-杰克遜所引發(fā)的熱潮還在繼續(xù)。就在《真棒》中文版發(fā)行的同年,全中國酷愛先鋒文化和流行音樂的青年人都在興奮地談論著邁克爾-杰克遜要來北京演出的消息。 多年后,在談起那場幾乎就要成行的邁克爾-杰克遜來華演唱會,時任東方歌舞團負責人的黑子(真名王彥軍)還不無遺憾。 "我做這個行業(yè)有兩大遺憾,一個是鄧麗君,一個是邁克爾-杰克遜。杰克遜我當時都談成了,那個年代把杰克遜談成了是很難的,合同到現(xiàn)在我還留著呢,108頁,每一條我都做了準備,那時候他還答應我提供500萬美元建一個邁克爾-杰克遜小學。當時最后一道關(guān)沒批下來。" 2005年,黑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了邁克爾-杰克遜曾與中國內(nèi)地的樂迷如此接近?蓮哪且院,黑子似乎從音樂界消失了,記者經(jīng)多方尋找,都未能尋見,也無法得知"最后一道關(guān)"的問題出在哪兒了。 民間有不同版本的猜測。有個驚人的說法,如日中天的邁克爾-杰克遜希望定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他的這次演唱會,這個要求當時文化部答應考慮,但杰克遜旋即又提出,在演出當晚,把天安門上的毛主席畫像換成他的畫像。這下,來華演出申請就此成為一段"傳說"。 而這次7月的倫敦開唱之機,中國樂迷本有可能與邁克爾-杰克遜"再續(xù)前緣"的:北京歌華萊恩運營總監(jiān)李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年初知道他7月要在倫敦開唱,我們就跟對方聯(lián)系,問有沒有全球巡演的計劃,如果有,我們希望促成他在北京或上海的演出,"李斌說,在接到中方邀請后,杰克遜倫敦演唱會的制作公司AEG表示了很大興趣。 可這一次,"傳說"成了永遠的遺憾。 1993、1996年,杰克遜曾先后兩次抵達臺北舉辦演唱會,演唱會結(jié)束后,仍然為當?shù)馗鹘缰圃炝碎L達一個月左右的話題。 Michael走了!那一瞬間你就老了 三個月前,邁克爾-杰克遜宣布了即將在7月份舉行50場告別演唱會。其時,《音樂時空》執(zhí)行主編李宏杰還在和同事們熱烈地討論著這場演唱會,他們還因此在4月的《音樂時空》封面做了他的專題,標題為"邁克爾-杰克遜:最后的告別?" 沒想到,一語成讖。 邁克爾-杰克遜的猝死,讓許許多多經(jīng)歷了那些癡狂歲月的樂迷們開始懷念,懷念已經(jīng)開始遺忘的青春歲月。他們在網(wǎng)上熱烈地討論著,有人開始翻出自己塵封多年的黑膠唱片,去找尋那位活力四射的偶像和那些曾經(jīng)的記憶。 "我們這一代人對于邁克爾-杰克遜是有情結(jié)的,并不僅僅因為他是流行音樂之王,更重要的是,他是我們青春時代集體的記憶符號。"傅雄說得很傷感。 已經(jīng)不再青春的傅雄有好些年沒聽邁克爾-杰克遜的音樂了,如果想懷舊,他會去聽聽貓王、平克-弗洛伊德,杰克遜并不是唯一。青春和那個時期的記憶,被他不經(jīng)意放在自己都忽略的某個角落。 當大家在感慨偶像的突然離世,更多的時候,卻是彼此緬懷逝去的青春。 "成長中的一部分,可能是劉德華,可能是動畫片,可能是王小波或常山趙子龍??那部分隨著你長大,你變老的時候希望它永遠年輕;就是那部分,在身體里有個秘密器官叫做'青春',只有你知道它一直在那跳動著。" "有一天早上它死了,那一瞬間你就老了。"傅雄在自己博客里的留言代表了很多人對邁克爾-杰克遜的感懷。 高曉松也在自己的博客里寫道,"Michael走了!大師輩出的80年代終于落幕。忽然覺得自己老了,很老了",這篇博文的點擊量很快突破了27萬。

杰克遜

  與杰克遜一起成長的一代

  文/徐慶全 Did you have to go(你真的走嗎?) And leave my world so cold (我的世界一片凄涼) 對于年齡接近邁克爾-杰克遜的中國人來說,他的去世,有"世界一片凄涼"的感覺,這是實實在在的情感。原因無他,在從青年走到中年的近30年的生命歷程中,杰克遜留下的印記是那樣的清晰。這些印記,遠遠超越了音樂的內(nèi)涵,而延展到一個社會文化的縮影。 邁克爾-杰克遜,大洋彼岸的歌手。他在歐美國家家喻戶曉之際,中國人并不知道。那時候,中國正進入"八十年代第一春"。不同的是,在這個春天來臨之前的1979年,中國打開了封閉了30年的國門,因而,在這個春天就出現(xiàn)了與以往不同的特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街頭,以往以軍裝和軍便服為主調(diào)色彩的青年人的服裝,突然有了改變,襯衫和喇叭褲開始搖曳;女士單調(diào)的馬尾,忽然有波浪的痕跡,甚至男士多年的分式發(fā)和小平頭也有了改變,人群中偶爾也能見到蓄長發(fā)的雛形;一種名之為"迪士高"、與以往"高、快、響、硬"革命旋律不同的音樂,通過街頭的"卡式錄音機"在空氣中鼓噪,并在公園某個角落形成了一道奇觀:在震耳的音樂中快節(jié)奏跳舞的男女。 這些與以往不同的社會文化特征,撞擊著國人固有的思維觀念,新舊沖突中糾葛也不可避免。好在,政府允許:窗戶打開了,吸收了新鮮空氣的同時,不免進來幾個"蒼蠅"。小小的蒼蠅"不足奇",于是乎,象征著國門意義的窗戶,繼續(xù)打開。于是乎,邁克爾-杰克遜,走進國人的視野。 不過,在中國這一年打開窗戶的時候,邁克爾-杰克遜的旋律還無法遠涉重洋飄到這里。然而,他所崇尚的裝束和音樂,已經(jīng)在中國落戶了:當中國人為喇叭褲爭論時,這種裝束卻是邁克爾-杰克遜最主打的演出服;當中國人視男人長發(fā)為另類時,披肩長發(fā)則是他最常見的打扮;當有關(guān)方面禁止街頭和公園"迪士高"時,他的歌聲卻離不開這種瘋狂的節(jié)奏。 應當說,邁克爾-杰克遜所展現(xiàn)的一切,都與當時中國青年人中的追求相重疊,也與沖破以往的社會文化觀念的國情相吻合。所以,1986年或1987年,他的卡式錄音帶《黑與白》被翻版走進中國的時候,人們并不覺得陌生;而到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他的MTV開始通過錄像帶傳遞的時候,人們更加覺得親切。"哦,親愛的邁克爾,你怎么現(xiàn)在剛與我們見面?"仿佛久別重逢的心緒,露布在青年人的心中。 不過,邁克爾還是有那么一點隔膜。中國需要自己的類似于邁克爾的標桿和英雄,以滿足青春溢出的呼喊。1986年秋天北京體育館的"國際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會上,僅僅是一名歌手的崔健,穿著皺巴巴的軍便服,斜背著一把破吉他,蓬頭垢面地在麥克風前放肆地吼叫:"我曾經(jīng)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那種迷惘落寞無奈卻又不甘平靜的悵然情緒,讓蒙塵的青春,重新燃燒起來。 多年后,崔健說:"這世界上沒有人能比得上邁克爾-杰克遜。""當我們開始做音樂錄影帶的時候,并沒有多少可以借鑒的對象。而杰克遜在'Bad'里的舞蹈讓人印象太深刻了。" 對杰克遜舞蹈印象深刻的還不止于崔健,還有現(xiàn)在成名的沙寶亮、央視主持人朱迅,還有當年因為跳霹靂舞而成為明星的陶金??1988年,陶金因主演電影《搖滾青年》一夜成名,沙寶亮和朱迅都是這部電影里的街頭舞的配角。而該片也造就了后來成為"西北風"的歌手孫國慶、屠洪剛等。 邁克爾-杰克遜給崔健注入了新的思維,也成就了中國的搖滾樂;他的標志性"太空舞步",為中國的舞臺開了另外一扇窗。在擁躉崔健這根標桿的同時,杰克遜的聲音、舞步和裝束,也開始與當時的青年人同呼吸,一直到今天這些青年人走進中年。 邁克爾-杰克遜走紅時,中國開始睜眼看世界;邁克爾-杰克遜去世的今天,中國已經(jīng)習慣了世界,哪怕是在以往年代里敵意的意識形態(tài)。然而,在習慣了世界的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已成為過去時,中國已經(jīng)很少有人有耐心去品味杰克遜旋律,去體味他在生命縫隙中的抗爭與吶喊。因此,面對他謝世的新聞,我們只能悵然若失地撫摸身上的印記,目送著一個英雄的遠去,用他的歌《You Are Not Alone》作哀樂 But you are not alone(你不會孤單) For I am here with you(我永伴你身旁) Though we're far apart (不管天涯海角) You're always in my heart(你在我心間) But you are not alone(你不會孤單) (作者為《炎黃春秋》執(zhí)行主編)

杰克遜

  我們的"邁克爾-杰克遜" 帶著時差

  中國樂迷眼中的杰克遜是不完整的,是晚到了若干年的,但卻是他光芒四射的巔峰。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封閉給了我們更大的快樂

  文/周黎明 邁克爾-杰克遜的猝死引發(fā)了全球性的自發(fā)哀悼。他無疑是上世紀80年代最偉大的流行歌星,但他給不同國家樂迷留下的遺產(chǎn)卻不盡相同。準確地說,中國樂迷眼中的杰克遜是不完整的,卻是全盛期的杰克遜,是他光芒四射的巔峰。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封閉給了我們更大的快樂。 時差落后"半個朝代" 邁克爾-杰克遜5歲登臺,從藝40多年,整個演藝生涯可粗分為三個階段。作為童星的邁克爾系五兄弟組合之一,是其中的小弟弟,但肩挑大梁。作為主音歌手,他高亢純潔的童聲把幾位哥哥的歌聲淪為伴唱。經(jīng)過Motown、CBS、Epic等唱片公司的包裝和宣傳,杰克遜以及跟他哥哥的歌曲紅遍全美。(他是1971年單飛的,但沒有離開兄弟組合。) 這個階段是中國多數(shù)樂迷不熟悉的邁克爾-杰克遜,像"I Want You Back"和"ABC"這樣的名曲在中國默默無聞,而"I'll Be There"我們熟知的是瑪麗婭-凱麗的翻唱版。缺了這一段歷史,意味著,我們很難想象,小邁克爾曾經(jīng)是歌壇的秀蘭-鄧波兒,曾經(jīng)有讓人疼惜憐愛的時期。而中國樂迷對邁克爾-杰克遜的反應之所以震撼,因為太過迅猛,所以有點蒙。 嚴格說,天王時期的杰克遜是從1979年的《Off the Wall》開始的,該專輯產(chǎn)生了四首冠軍歌曲,美國銷量700萬,全球2000萬。1982年,他推出了下一張專輯《Thriller》,將自己的事業(yè)推到了最高峰。這張唱片至今依然占據(jù)著史上銷量之最,共1億800萬張,其中有7首單曲進入榜單前十名。 此時的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海外資訊仍十分匱乏,只有大都市的極少數(shù)人通過海外關(guān)系才能帶進整盤盒帶,而對于《Thriller》至關(guān)重要的音樂錄影帶看過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邁克爾-杰克遜在中國登堂入室是1987年發(fā)行、1988年引進的《Bad》。這張專輯產(chǎn)生7首暢銷單曲,美國賣出800萬張,全球3000萬張,從任何角度講都是一個成功的作品,但相對于之前的《Thriller》,仿佛離開珠穆朗瑪峰,往任何方向走都是下坡。 換言之,即便只算天王時期,中國樂迷對邁克爾-杰克遜的認知也存在著九年的時差。對于流行音樂,這起碼是半個朝代。誠然,樂迷們通過盒帶了解了《Bad》之前的杰克遜,但隔代聽流行歌曲,其感受完全不同,只會有一種鉆故紙堆、挖掘歷史的逆向探索感。也因此,美國樂迷心目中最棒的邁克爾-杰克遜歌曲是《Thriller》中的"Billie Jean",而中國樂迷首選肯定不是這一首。 據(jù)樂評人平客回憶,他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天津當電臺DJ時期,聽眾點播最頻繁的邁克爾-杰克遜的歌曲是1991年《Dangerous》專輯中的"Heal the World"。"鏡中人"和"黑與白"很可能是極少數(shù)中美兩國樂迷共同認可的邁克爾-杰克遜名曲。除此,美國樂迷偏愛《Bad》之前的杰克遜,中國樂迷則喜歡《Bad》之后的,涇渭分明。 最諷刺的是,邁克爾-杰克遜在中國轟然洞開之際,恰好是他在美國事業(yè)滑坡的起點。80年代末起,杰克遜不再以他的音樂進入新聞視野,取而代之是他怪異的個人生活。 中美樂迷的愛并不同 大約從1993年第一樁性丑聞開始,邁克爾-杰克遜進入了他人生的第三個階段。此時,美國公眾的注意力幾乎完全集中在他的負面新聞,雖然這些新聞在中國也被轉(zhuǎn)載,但殺傷力遠沒有美國那么大。 細究起來,如對于未成年人的性侵犯,中國民眾比較關(guān)心女性受害者,但在美國焦點往往是少年,美媒體熱衷報道的戀童癖案件,受害方多半是男性。 而對于邁克爾-杰克遜"洗白"皮膚,是否是背叛了自己的種族和傳統(tǒng),這對遙遠的中國樂迷來說,更是不被考慮的話題。 對邁克爾-杰克遜音樂方面的成就,兩國樂迷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對于美國流行音樂而言,他的意義在于延續(xù)并發(fā)展了迪斯科傳統(tǒng),融入了R&B黑人音樂,結(jié)合產(chǎn)生一種跨越類型、擁有最大限度受眾面的音樂。通俗地說,他站在黑人音樂的肩膀上,卻大大超越了黑人音樂?蓪τ趧偞蜷_國門的中國人來說,邁克爾-杰克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視聽融合,證明了流行歌手還可以有舞蹈家的舞技;而就音樂來說,因為之前我們沒有機會實時跟蹤Bee Gees、唐娜-薩莫(Donna Summer)和ABBA等偏舞蹈型的歌曲,因此,邁克爾-杰克遜呈現(xiàn)的豐富而強烈的節(jié)奏令人大開眼界。在此之前流傳進來的港臺音樂雖也具有革命性,但它們均以旋律為重心,而邁克爾-杰克遜則顯示出流行音樂強烈的節(jié)奏感。 當然,他的太空舞步橫掃全球,沒有國界和文化差異。盡管杰克遜之前已經(jīng)有很多藝術(shù)家(包括法國默劇大師馬塞爾-馬素)都公開表演過太空舞步,但真正使得它獲得全球盛贊的,是杰克遜。舞步本身有難度但并非難到學不會,但作為整個杰克遜舞蹈的閃光點,它展示了表演者對肢體語言的無比嫻熟。 另外,邁克爾-杰克遜的音樂錄影具有無與倫比的開創(chuàng)意義,它不僅將MTV頻道推到文化主流,同時把流行歌曲從純粹的聲樂變成了一種影像藝術(shù)。 他只是那個時代的王者 邁克爾-杰克遜是天王巨星,但他對中國樂迷的意義超過了對他本國的樂迷。由于中國大陸連續(xù)30年的自我封閉,我們在80年代跟世界樂壇是完全脫節(jié)的,中國樂迷沒有實時經(jīng)歷貓王和Beatles的魅力,對邁克爾-杰克遜也沒有一種身臨其境的同步掛鉤,這使得很多人以為杰克遜便是史無前例的巨星,以為他對流行音樂的貢獻是超越所有前人的,以為是他把美國流行音樂推向了世界。 顯然,把"一個時代結(jié)束"的標簽用在邁克爾-杰克遜身上也是不恰當?shù)。杰克遜的確是音樂天才,但他對流行音樂的貢獻很難說超過了貓王和Beatles。這兩位的音樂具有強烈的社會性,而杰克遜最大的社會性在于少數(shù)歌詞所包涵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他從事的慈善事業(yè),具體表現(xiàn)在"We Are the World"和"Heal the World"等歌曲中。就音樂本身而言,他的綜合性遠超過革命性?墒牵麑σ魳繁憩F(xiàn)力的好奇和探索,甚至還不如同時代的麥當娜。 1999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世紀百大人物,其中20個文學家藝術(shù)家名額中,有披頭士(Beatles)、鮑勃-迪倫、艾瑞莎-弗蘭克林(Aretha Franklin)、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卻沒有邁克爾-杰克遜--這不難理解,杰克遜是集大成者,但不是開拓者。 這張百大榜單中還有一位流行歌手,名叫Frank Sinatra(弗蘭克-辛納特拉),1940年代紅遍全球的歌星(他同時是電影明星,但成就不如音樂)。 美國流行音樂跟美國電影一樣,早在20世紀初便征服了世界。像30年代的平克勞斯貝,在老上海便已擁有無數(shù)粉絲;經(jīng)過40年的隔閡,80~90年代上海的報紙上,依然常見到老人對他的緬懷。 無疑,八九十年代成長起來的中國樂迷,再過30~40年,也會記得邁克爾-杰克遜。他是那個時代的王者。但流行歌曲的特征即是對時代精神的高度敏感和精準再現(xiàn),而這也恰恰是它速朽的根源。再者,以節(jié)奏為賣點的舞曲在文化威望的鏈條上是處于下游的。舉例來說,過去十多年,美國電臺已很少播放他的歌曲,因為舞曲很少隔代能繼續(xù)流行。 在中國,杰克遜是內(nèi)地絕大多數(shù)人領(lǐng)略到的第一個海外樂壇的巨星,堪稱前無古人,至今無后來者。他的怪癖和神秘非但沒有損傷他的形象,反而有助于塑造其王者風范。他結(jié)合了童子的音色和王的氣派,結(jié)合了直沖假聲區(qū)的美妙高音和快如抽風、柔似柳絲的肢體表達,結(jié)合對不幸兒童的真心關(guān)懷和對童年純真的病態(tài)向往。如果中國能提供美國那樣的文化市場和藝術(shù)平臺,毫不夸張地說,中國比美國更適合他。 (作者為資深文化評論人)

作者:  責任編輯:
要了解更多,可繼續(xù)查閱相關(guān)資訊:

關(guān)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quán) | 網(wǎng)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不良信息舉報:yunying#cnwnews.com(將#換成@即可)
京ICP備0500440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