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瑞1915年生于北京。自幼家境貧寒,曾向崇壽峰學藝,十三歲拜張壽臣為師,學說相聲。十四歲赴天津,與馬三立、趙佩茹、李潔塵等在南市聯(lián)興茶社相聲大會演出,并在廣播電臺播音,開始嶄露頭角。1940年從濟南回北京,在啟明茶社相聲大會演出,聲譽鵲起。后去南京、上海等地演出,被譽為“單口大王”。四十年代末,赴香港演出,首先把相聲藝術介紹給予港澳觀眾。
名家點評:
相聲藝術素有“演員肚,雜貨鋪”的美譽,非熟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不可。劉寶瑞堪稱老一輩藝人中善使雜學兒的第一人……他的單口相聲正如藝諺說的“裝龍裝虎我自己,一個人好似一臺大戲。” ——當代學者 薛寶琨
劉寶瑞先生最突出的藝術成就表現(xiàn)在單口相聲方面,他繼承老一輩藝術家張壽臣先生的表演風格,集單口相聲之大成,他的藝術風格沉、穩(wěn)、準、狠。觀眾聽他說相聲感到很舒服,耐人尋味。 ——相聲表演藝術家 李增瑞
●劉寶瑞
抗日戰(zhàn)爭前,劉寶瑞曾赴濟南光明茶社演出,編演了相聲《韓復榘講演》,揭露當時山東省主席、親日派直系軍閥-韓復榘驕橫昏庸、不學無術的丑態(tài)。民國二十九年(1940),他從濟南回到北京,在西單啟明茶社相聲大會作藝,擅演《八扇屏》、《歪批三國》、《朱夫子》等“文哏”相聲。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后,劉寶瑞赴南京、上海等地,與曲藝名家白云鵬、高元鈞合作演出。他常演單口相聲,經(jīng)與南方曲藝同行切磋琢磨,使他的單口相聲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汲取了南方獨腳戲及評話的藝術技巧,又借鑒電影、話劇的表演手法,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被人們譽為“單口大王”。他是把北方相聲藝術介紹給江南及港澳觀眾的先行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2年,他回到北京,參加了中國戲曲研究院實驗曲藝團。后調(diào)中央廣播說唱團任藝術指導。1954年春節(jié)期間,他到北京郊區(qū)為農(nóng)民演出,同年4月,他到琉璃河北水泥廠下廠輔導工人曲藝隊伍。此后,他為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的曲藝訓練班堅持教學十二年,培養(yǎng)出大批青年相聲演員。他對新相聲的創(chuàng)作,對傳統(tǒng)相聲挖掘整理,對發(fā)展與提高單口相聲的表演藝術,均作出重要貢獻。
1959年夏天,他去福建前線慰問解放軍,在艱苦的條件下深入前沿陣地演出。為了體驗部隊生活,他一遍又一遍地練習持槍、臥倒、射擊。他訪問了偵察英雄紀瑞瑄,及時創(chuàng)作、表演了歌頌英雄的單口相聲《神兵天降》,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篇軍事題材的單口相聲。
六十年代初,他和侯寶林、馬季一起,經(jīng)常去北京中南海,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專場演出,并多次受到親切接見。
劉寶瑞熟悉歷史掌故,社會知識豐富。他擅長描繪社會環(huán)境、時代背景,以此來烘托人物、事件。在臺上他強調(diào)語言、眼神、面部表情三結(jié)合,輔以手勢,對每段臺詞的抑揚頓挫都精心設計過,通過長期舞臺實踐,能做到平整而不溫,脆快而不過,形成了穩(wěn)健瀟灑、口風細膩的藝術風格。
劉寶瑞單口相聲的代表作之一《連升三級》曾被編進中學語文課本,同時被譯成英、法、日等國文字,介紹到國外。
劉寶瑞為人謙恭和藹、誨人不倦。1960年,中央廣播說唱團附設相聲學習班,招收了十幾名學員,由他負責輔導,后來這些學員大部分成為各專業(yè)文藝團體的骨干力量。為培養(yǎng)馬季掌握傳統(tǒng)段子,錄制《找堂會》、《扒馬褂》等段子時,他為馬季捧哏,并將許多傳統(tǒng)相聲傳授給馬季和唐杰忠。1960年,廣播說唱團挖掘整理傳統(tǒng)相聲,動員演員們口述筆記,劉寶瑞積極參加,他記錄下來的單口相聲文字稿及錄音在全團數(shù)量上占第一位。
“文化大革命”期間,劉寶瑞遭受嚴重沖擊和迫害,1968年10月8日下午,他在北京房山農(nóng)場勞動時受到現(xiàn)場批斗,當晚逝世。
劉寶瑞的學生有周文游、殷文碩、高洪順、唐杰忠等十三人。他生前口述的八十段單口相聲,經(jīng)殷文碩回憶記錄,整理成文,輯為《劉寶瑞表演單口相聲選》,1983年由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
劉寶瑞郭全寶搭檔演出的相聲名段
郭全寶劉寶瑞《當行論》
郭全寶劉寶瑞《打燈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