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注定要淪為談資,譬如“艷照門”。一年過后,于媒體大眾而言,“談資”已成舊聞,但對當事人來說,生活仍受困擾。日前,張柏芝首度公開談起“艷照門”,感謝了一些人,也批評了一些人。而她打開心扉的起因,竟是因為“受夠了陳先生”——事件的另一當事人。
難以避免地,“艷照事件”的道德批判沉渣再度泛起,矛頭所指當然是陳先生。按照張小姐的描述,陳先生除了私生活不檢點——這是舊聞,還很沒有男子氣概和紳士風度:私下連一句簡單的道歉都沒有。
給如此多的女性,造成了如此大的傷害,作為事件中唯一的男性,陳先生當然應該道歉?傻烂魉虏皇钦f過,“道歉要是有用,要警察干什么”嗎?在警察都未拿出足夠有力的行動前,陳先生的道歉真的能安慰到任何一位女受害人嗎?且不說這些女受害人當時多半已經有了新的生活了。再聯(lián)想到2008年初的那個下午,一個心理年齡上正宗的“80后”,不得不戴上“陳先生”的面具,面對無數(shù)帶著仇視意味的閃光燈時的那種心驚膽戰(zhàn)。問責,成了一個多么沉重的詞。
張柏芝當然是有資格問責的。如果當初陳先生不拍那些照片,如果事后他刪除了照片,如果他將照片保存得很好,如果他將流失的照片追回,只要做到這些“如果”中的任何一項,張柏芝們都將避免受到如此大的傷害。陳先生沒有做到,他理應對此負責。但他能負什么樣的責任,又該怎么負呢?金錢上的,迄今為止無人起訴;道德上的,現(xiàn)在還無法丈量。
村上春樹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視角。不久前,村上不顧一些和平團體勸阻,堅持前往以色列,領受2009年度的耶路撒冷文學獎。村上認為,我們都是脆弱的蛋,無望地對抗制度的高墻:“大墻太高,太黑暗,太冰冷。為了與大墻戰(zhàn)斗,我們必須將心靈聚結在一起,以求溫暖與力量。”
當?shù)赖碌拇髩簛,脆弱的張小姐與陳先生是不是也可以“將心靈聚結在一起,以求溫暖與力量”?方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