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復雜的工序,對兩個盲人而言,更充滿了酸楚。
實際上,一個正常的熟練工,一天也只能打出600塊磚坯。趙光富、趙光輝兄弟倆,頭也不抬地從早上勞作到星光滿天,每人也只能打出300塊磚坯。一塊磚坯只有4厘工錢。換言之,兩兄弟揮汗如雨一整天,每人只能換回區(qū)區(qū)1.2元錢。
為此,他們還攬下了運磚坯進窯的活。一塊成形的磚坯5斤多,他們每次要挑30塊,共150斤,跌跌撞撞挑到300米外的磚窯,然后順著顫悠悠的梯子,送下深達6米深的窯井。
每天,這樣沉重而危險的運輸,他們要摸索整整50個來回,運磚坯1500塊,行程長達30公里。
事隔多年,沒人能夠想象,這對盲人爸爸當年究竟依靠著什么支撐,才能每天走完這堪稱壯舉的30公里。
然而,拿到首月的工錢時,兩兄弟卻抱頭痛哭———因為這點錢根本不夠換女兒需要的奶粉。
攥著手心里汗透的幾張鈔票,兩位盲爸爸相互攙扶著,尋遍了周圍場鎮(zhèn)的每一個小賣部,最終只買回來幾袋豆奶粉。
“豆奶粉7塊錢一袋,奶粉……真的買不起,我們實在錢不夠啊……”14年后,趙光富說這話時,嘴唇仍在顫抖。在這個漢子心里,這是他最對不起女兒的地方。
拼上性命,卻無法給女兒換回一口奶,這成為14年來,盲爸爸倆心底最深的痛。也正因為此,此后每次喂趙麗時,他們都堅持一次沖泡兩小包,以此作為小小的補償。
趙麗進幼兒園了。這讓所有的村民倍感驚訝,因為在這個村里,舍得像城里人一樣送孩子上幼兒園的家庭,手指都數(shù)得過來
靠著盲爸爸用4厘錢一塊的磚坯換回的豆奶粉,小趙麗一天天長大。5歲開始,她就喜歡晃著小辮,往附近的幼兒園跑,扒著欄桿一看就是半天。剛被爺爺奶奶找回來,一轉(zhuǎn)眼又跑回去看。
兩位盲爸爸悄悄打聽了一下幼兒園的學費,每學期190元。對這個貧寒之家,這無疑是筆巨款。但他倆的想法卻異常簡單:就把豆奶錢用來上學,傾家蕩產(chǎn)也得讓她讀出個出息!
于是,5歲的趙麗,成為思居村一些同齡孩子羨慕的對象:她的盲爸爸把她送進幼兒園了!
不僅是孩子,所有的村民都甚是驚訝,在這個村里,舍得像城里人一樣送孩子上幼兒園的家庭,手指都數(shù)得過來。而家境貧寒的趙氏盲兄弟,卻令人驚訝地做到了。
令他們驚訝的事遠未結(jié)束。趙麗6歲時,這對盲爸爸又將她送進了學前班。
也正是在這一年,早熟的趙麗,知道了自己是撿來的孩子。
盡管6歲至今,她從未問過爸爸們自己的身世和媽媽的去向,也裝作不知道真相仍舊每年堅持給媽媽燒紙祭拜,但這并不代表她無視同齡伙伴依偎在媽媽懷里的甜蜜。
“每次上學路上,看見手提大包小包向我家走來的阿姨,我的心都會怦怦直跳,以為她就是我媽媽。”趙麗的悄悄話,令人倍感心疼。
這個14歲女孩,心中無數(shù)次泛起這樣一個場景:
鄉(xiāng)間彎彎曲曲的小道上,一個背著書包的小女孩,穿著泛白球鞋走在上學路上,迎著一個手提包裹,穿著高跟鞋的女子,滿眼熱切。她渴望,那就是她從未謀面的媽媽。
然而每一次,那雙滿載期望的高跟鞋,從不曾在這雙小小白球鞋前做任何停頓。
擦身、錯過、走遠,每當此時,小女孩都會努力抬頭,以為這樣淚水就不會流下來。
對媽媽隱秘的思念,很快隨著一件噩耗而終結(jié)。
2004年4月,飽受肺氣腫折磨多年的奶奶進入彌留狀態(tài)。為了挽救奶奶,趙家花了近3000元,其中1000多元是舉債。那年,趙麗7歲,剛上一年級。
震驚、傷痛、混亂,7歲的趙麗無意間聽到了鄰居的議論:家底都耗干了,還背一屁股債,小丫頭的書看來是讀不成了。
一直成績優(yōu)異的趙麗曾經(jīng)以為,如此沉重的打擊,真的會壓垮背影日益佝僂的盲爸爸。然而,趙光富只是輕輕摸摸她的頭,叮囑她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因為,這是奶奶的遺愿。
“怪得很,那次之后,我就再也沒有想媽媽了。”趙麗再次恢復她開朗的天性。
爺爺奶奶去世,這個家眼看就要陷入無邊的黑暗。為了女兒,盲爸爸們突擊學習洗衣做飯,操持起整個家
隨著奶奶的去世,這個貧寒的家更加風雨飄搖。曾由奶奶飼喂的雞、鴨、鵝,一夜之間無人照料。以前從不用操心的洗衣、做飯、掃地,因為爺爺身體也不好,此刻也成了全家人的頭等難事。
7歲,這個本該在父母懷中撒嬌的年齡,而7歲的趙麗卻包攬了這一切,操持一日三餐,漿洗全家衣服。
心疼不已的盲爸爸們開始突擊學習,攬下了除切菜之外的所有活。后來,他們連切菜這樣的活也靠著摸索逐漸掌握。
“有時候想想,沒有這丫頭,我們可能還沒得那么大的動力搞這么多名堂。”幺爸趙光輝口中的“名堂”,是指后來他們又養(yǎng)起了牛、豬、兔、雞,還在爺爺?shù)闹笓]下,咬牙繼續(xù)種地。
命運有時很殘酷。就在兩個盲爸爸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逐漸學會正常人的生活技能時,爺爺趙文云突然去世。
家里最后一雙“管用”的眼睛永遠地閉上了,這個命運多舛的家庭眼看就要陷入無邊的黑暗。
市委書記薄熙來在趙麗的回信上親筆批示:“好孩子!真可愛!兩個盲人爸爸很偉大!”
關鍵時刻,思居村的村干部來了、村里的黨員來了、村民們也來了,他們?nèi)巳耸种刑嶂、油、肉。村里上了年紀的長輩感慨說,趙文云老人走得一點都不冷清,他的身后事甚至比一般村民辦得更熱鬧。此后,趙家4.079畝責任田內(nèi)所有活計,被村里的黨員、群眾代表和青年志愿者全部包攬。
此后,在合川區(qū)民政局的關注下,趙光富、趙光輝兄弟獲得了農(nóng)村五保待遇,每人每年2400元生活費。
……
這個沒有血緣的特殊家庭發(fā)生的感人故事逐漸被媒體和社會關注,從來沒有向命運低過頭的趙光富、趙光輝,這一次,終于當著眾人淚流滿面。
2010年2月16日,市委書記薄熙來得知趙家的情況后,親筆給趙麗寫去一封信:
“聽說你的情況,希望你繼續(xù)好好學習,樂觀、堅強、健康成長,讓‘兩個爸爸’放心,我們都是你的親人!”隨信送去的,還有電腦、書籍、學習用品、寒衣、棉被等。
晚上,兩位盲爸爸不住地撫摸那封信,淚流滿面。“我們是高興、是感動,為了孩子有個好前程,我倆這些年確實很多時候都撐不住了,F(xiàn)在那么多人關心我們,連薄書記都這么關心我們……人心是肉長的啊。”趙光富有些靦腆地說。
薄爺爺?shù)膩硇沤o盲爸爸帶來巨大鼓舞,趙麗非常感動。2月22日,在反復修改20多稿后,趙麗給薄爺爺寫去了一封長信。信里,這個內(nèi)心豐富的女孩向她敬愛的薄爺爺袒露了心聲,信里滿是對兩位盲爸爸的愛和對社會的感恩:
“我和這個家庭沒有一點血緣關系……但是我很聽話,很懂事,盡量幫爸爸們做家務,拉著他們在院子里走一走、散散心。社會各界給了我們很多幫助,我學習也很刻苦,每次都是班上前幾名,還擔任了班干部,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我一直有個夢想,長大了學好本領去幫助更多的人,把我得到的愛傳遞下去。”
收到信件,薄熙來再次在趙麗的來信上批示:
“好孩子!真可愛!兩個盲人爸爸很偉大!”
小趙麗有一顆感恩的心: 我用盡一生一世,來將你供養(yǎng),只期盼你,停住流轉(zhuǎn)的目光……
在14年厚重如山的父愛浸潤下,趙麗不僅善良而懂事,還懂得了感恩。趙麗說,自己最大的心愿,是有一天能夠獨立工作,給兩位盲爸爸養(yǎng)老。“我的記性好,所以爸爸們對我的點點滴滴,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趙麗愛吃瘦肉,可在這個貧寒之家,滿足這點要求實屬不易。但細心的趙麗很早就發(fā)現(xiàn),每次只要吃肉時,碗里的肉總是肥瘦分明。兩位盲爸爸這時似乎突然復明,筷子總是能準確地只夾到肥肉。
趙麗搞不懂這是怎么回事,于是在一個周末,她躡手躡腳跟蹤觀察了盲爸爸們做飯的全過程。
生火、煮飯、洗肉,盡管磕磕絆絆卻也還順利。那次輪到幺爸趙光輝切肉,很奇怪,他拿起肉之后并不急著切,而是捧著那塊肉,像盲人摸骨一樣,從頭摸到尾。趙麗注意到,他不僅在認真地摸,甚至指甲都深深地掐進了肉里。
如此五六分鐘之后,幺爸才右手拿刀,摸索著從指甲掐肉處,小心翼翼地切。很快,一塊肉被他切成了兩大片。
“那一片是精肥肉,另一片是精瘦肉。”趙麗的敘述開始哽咽。因為隨后,她聽到在灶邊添柴火的爸爸突然冒了一句:“肥肉還要再切大些,不然夾的時候還是分不清。”應了一聲的幺爸在切肥肉時,摸索著又移開刀鋒,將肥肉切成了近三指寬的薄片,而瘦肉仍保留肉條的狀態(tài)。
在那個陽光燦爛的午后,趙麗就呆呆地站在陰暗的廚房,望著兩個摸索忙碌的爸爸,靜靜地、靜靜地無聲流淚。
自那以后,趙麗養(yǎng)成了吃飯時必定給兩個爸爸夾菜的習慣,夾的菜自然是他們精心切出的瘦肉條。而兩位盲爸爸,自然也不可能說破,只好裝作沒事繼續(xù)吃。
這件事,與每年假祭拜媽媽一樣,成為這個家庭又一個溫暖的秘密。
14年常人難以想象的生活磨礪,使得這個孩子內(nèi)心無比強大。在這個成年人無法揣度的內(nèi)心世界里,有著怎樣的五彩斑斕,沒人能夠洞悉;蛟S,從這首她一直在哼唱的最愛的歌曲里,我們能夠窺見這個14歲女孩內(nèi)心深處的柔軟:
我用盡一生一世
來將你供養(yǎng)
只期盼你
停住流轉(zhuǎn)的目光
請賜予我無限愛與被愛的力量
讓我能安心
在菩提下靜靜地觀想
本版圖片由記者魏中元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