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7:24,何女士來電:我們?yōu)I江區(qū)長河街道,有個婚禮很隆重,搭了個很大的棚子,像蒙古包一樣,很新鮮的,馬上就開始喝喜酒了。
新娘說婚禮終生難忘
臺前方桌上放著四層“百年好合”大蛋糕,一群小朋友嘰嘰喳喳,一邊玩笑,一邊用手指蘸著舔。
拉住一個跑過的六七歲小男孩,手里拿著個悠悠球。
有沒有參加過帳篷里的婚禮?男孩搖搖頭。喜不喜歡?喜歡。為什么喜歡?新鮮,好玩。
門口一位看熱鬧的年輕男子說,酒店婚禮太大眾化了,這個帳篷里的婚禮讓他想起看過的電影里的一些婚禮鏡頭,不僅方便,也夠氣派,他還沒結(jié)婚,如果條件允許,也想辦這樣的婚禮。
漂亮新娘穿著一身潔白的婚紗,趁著敬酒間隙,她得空和我說了句,“很喜歡,很滿意,都是老公辦的,終生難忘。”美麗的新娘揚起頭,一臉幸福。
見習(xí)記者張平核實報道:一般人的婚禮都是在酒店里辦的,怎么還有人自搭帳篷辦婚禮?
來到濱江區(qū)濱和路,遠遠地看到一個巨大的方形帳篷搭在路邊,顏色白中透黃,很柔和,夜幕下挺顯眼,一聲聲高亢的樂曲,夾著大片的歡聲笑語,從帳篷中傳出來。
帳篷上方掛著一條橫幅,寫著“恭賀史忠孝先生、李谷米小姐喜結(jié)良緣”,帳篷口子上圍滿了人,都伸著脖子往里張望。
好不容易擠進帳篷,里面燈火通明,豁然開朗。上千平方米的帳篷里音響放得很足,一排排整齊的桌椅,四五十桌都坐滿了男女老少,中間鋪著條木板走道,直通到臺上,主持人正在領(lǐng)著大家做各種游戲。
有一臺長長的搖臂追拍著現(xiàn)場,臺兩邊大屏幕上正播放著臺上進行的節(jié)目,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簇擁下,正忙著一桌桌敬酒,大家觥籌交錯,喜氣洋洋。
帳篷是從上海租的
新娘的媽媽胡女士坐在中間一桌,滿臉喜悅。她說,她家是蕭山寧圍人,女兒26歲,金二村的婦女干部;新郎是做裝修的,31歲,他們是今年8月經(jīng)朋友介紹認識的,婚禮都是新郎操辦的。
新郎的大姨夫坐在旁邊一桌,正喝著五糧液。他說,搭帳篷辦婚禮很好,很方便,在賓館里辦,路遠,年紀大的人不一定會去,而且場地小,停車也不方便。另外,同樣的飯菜,還是自家做的吃起來香。
好不容易“逮住”了新郎史先生,他西裝筆挺,看上去很文氣,精神頭很好。他說,搭帳篷辦婚禮這主意,是從網(wǎng)上、報紙上找來的,主要是想特別一點,留個美好的記憶。
帳篷是從上海租的,前期工作都瞞著,想給新娘一個意外的驚喜。至于租金嘛,要保密。場地是和村里協(xié)商好借的。
沒說幾句,史先生忙著跑開去招呼親朋好友。
自備酒菜原料 請飯店大廚燒
新郎的媽媽侯女士,跟在新郎后面照應(yīng)。她笑著說,兒子大學(xué)畢業(yè)第二年就做起了裝修,開公司做業(yè)務(wù),杭州也做,外地也做,天津、福建都要跑的,事業(yè)還是比較成功的。
這次搭帳篷搭了一個星期,前幾天下雪,天寒地凍的,在這里辦不用走得遠,正好給親戚朋友方便。
帳篷婚禮新鮮,婚宴也豐盛,桌上放滿了菜,菜盤上還摞著菜盤,大閘蟹一只只放在小碗里,旁邊放著葡萄酒、五糧液,中華煙一包包摞著。
新郎的三姨夫說,婚禮很特別,在賓館里辦不如自己辦,酒菜等原料都是新郎自家買的,大廚是從附近飯店請來的,吃起來比賓館感覺舒服得多。
婚慶公司的人說
還沒見過這么大的婚禮帳篷
帳篷里響起一陣京劇,臺上又換了一撥人。
一個拎著攝像機的小伙子向搖臂走去,一問,姓黃,是婚慶公司的。
黃先生說,婚禮是新郎請婚慶公司辦的。公司負責(zé)場地布置、鮮花擺設(shè)、攝影、攝像、化妝、演員、音響、主持人等,像帳篷里的搖臂,是比較高端的器材,一般婚禮用不上。
婚禮晚上6點多開始,先是引導(dǎo)儀式,后面是各種活動、游戲,什么時候結(jié)束要看情況。以前也有人搭帳篷辦婚禮的,不過都沒有史先生的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