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達州9月16日電(記者靳廷江) “30歲了還想讀小學,怕是神經出了問題。”9月15日,四川萬源市民馮兵先生啼笑皆非的告訴記者,他老婆都30歲了,還纏著要去讀小學二年級。通過詳細 了解,記者終于弄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馮先生的兒子所在學校開設了國學經典課程,孩子回家后總是在媽媽面前“賣弄”,媽媽“不甘落后”,于是有了“回 爐”做個插班生的想法。
萬源首次開設國學經典課程 支持學生不求甚解
馮先生告訴記者,兒子是一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學校本學期新設了國學經典誦讀課程,兒子放學回來總是搖頭晃腦背誦些“長者坐,命乃坐”的東西, 老婆漸漸感到難以勝任家庭教師這一重要職務。為了繼續(xù)做好家庭輔導,“老婆突發(fā)奇想,也想去讀小學了。”
國學經典誦讀在一些大城市的中小學并不罕見,然而在大巴山深處的萬源市就是個新鮮事物了,是否能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呢?記者決定前往相關學校一 探究竟。
“其實我們學校在上學期就引入了國學經典誦讀,還搞過一些活動。本學期才正式列入小學一、二年級的日課表,成為一門必修課。” 萬源市太平鎮(zhèn)小 學是該市目前唯一開設這門課程的學校,該校校長高加林介紹說。
七、八歲的兒童有必要學習這么高深的知識么?他們學得進去么?“我們支持孩子們不求甚解,只要能夠背誦就行了。”該校教導主任黃明霞介紹說,開 設這門課程主要有三點意義: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記憶能力。少年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時期,“很多人包括我本人現(xiàn)在還記得的經典名句都源自中小學階段。”二是在語文 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實現(xiàn)“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目的。三是使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傳承中華民族的美德,經典文化中包含了諸如“孝敬父 母、尊敬師長”美好的情感,長期誦讀能自然而然的滋養(yǎng)文化的浸入。
各界反應良好 已經有家長要求旁聽
“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黃主任的帶領下,記者來到該校二年級六班,語文老師周邦瓊正聲情并茂地教讀《弟子規(guī)》,小朋友們在齊聲 誦讀。
“這門課程的開設很受家長們歡迎,” 黃明霞笑著告訴記者:“雖然才開學幾天,但是已經有幾名家長要求旁聽了。”
在該校外面,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名等著接孩子的學生家長。
“《弟子規(guī)》、《三字經》等國學經典,本身就比較押韻,符合小學生的誦讀習慣,孩子們廣泛誦讀,有利于增加閱讀量,夯實文化功底,培養(yǎng)語文素 養(yǎng),增強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學生家長唐鳳蓮說。
“現(xiàn)在的娃娃越來越不好教育,我覺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缺失,”學生家長蒲曉明認為,“國學經典誦讀能讓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根植于 小學生幼小的心靈,對于加強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具有特別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我很支持學校開設這門課程。”
家長歡迎,學生自己感受如何呢?“我覺得很好玩,挺有趣。” 該校二年級六班學生吳倩這樣回答。
“孩子們覺得有趣好玩,就已經足夠了。一些暫時無法理解的地方,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漸漸明白其中的道理。”高加林說。
“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高加林指著學校圍墻上“孔融讓梨”浮雕對記者說:“無論是國學經典誦讀,還是通過這種浮雕的潛移默化,我們只想 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探索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們健康成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