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年前,他們在江蘇常州邂逅了一個小老鄉(xiāng),并認(rèn)他為義子。后來,他們一直想找到義子,但他已聯(lián)系不上。
他到底怎么了?怎樣才能找到他?年已古稀的他們,想到了“人肉搜索”……
拯救
為義子辦捐款晚會
“輕輕地捧著你的臉,為你把眼淚擦干……”8月底一個晚上,南岸區(qū)南坪東路福利社附近一KTV,傳來優(yōu)美感人的歌聲。
這里,一場名為“心靈之窗,向王鄭獻愛心”的捐款活動正火熱舉行。30多名愛心群友齊聚一起,紛紛慷慨解囊,100、200、500元,不到10分鐘,7200元愛心捐款送到一對老人面前。
這對老人男的叫譚繼魯,71歲;女的叫朱奇英,70歲,他們是夫妻。兩位老人飽含熱淚,手握話筒,不停向群友鞠躬致謝。
“感謝網(wǎng)絡(luò)、感謝網(wǎng)友。”譚大爺說,他們是通過網(wǎng)絡(luò)“人肉搜索”,找到失去音信15年的義子;如今,又是網(wǎng)絡(luò)將愛心網(wǎng)友聚在一起,為義子籌到醫(yī)藥費。
譚大爺?shù)牧x子叫王鄭,39歲,現(xiàn)在四川仁壽縣老家養(yǎng)病。
千里之外,譚大爺夫婦為何要為王鄭舉辦捐助晚會?這個王鄭又是如何成為兩位老人義子的呢?
邂逅
他鄉(xiāng)遇到熱心老鄉(xiāng)
1995年4月初,譚繼魯與朱奇英在江蘇常州出差。5日上午,在常州市西門車站,夫妻倆正聊天。
“您們是四川人?”突然,一個年輕人的聲音打斷夫妻談話。這個年輕人身著西裝,驚喜地看著他們。
“是啊,我們來自重慶。”
“是老鄉(xiāng),我老家在仁壽縣。”年輕人自稱姓王,24歲,在常州柴油機廠上班。聽說他們第一次來常州,他主動當(dāng)起導(dǎo)游;晚上,這個年輕人又來到他們住處,陪著聊天;第二天清晨7點,年輕人又買來雞蛋、柑橘和一盒常州特產(chǎn)芝麻糕送給他們,還送到車站給買了車票。
“熱情、踏實、真誠。”譚繼魯夫婦開始喜歡上這個小老鄉(xiāng),并有意認(rèn)他為義子。小伙子欣然同意,臨別時還合影留念。年輕人留下自己的家庭地址,署名叫王建忠;朱婆婆也留下家庭地址,并歡迎義子到重慶作客。
尋找
通過網(wǎng)絡(luò)人肉搜索
回到重慶,朱奇英及時洗了照片,寄給在常州柴油機廠的王建忠。然而,幾個月過去,都沒有回音。“他是不是遭遇不測了。”夫婦倆開始了牽掛,非常想得到義子回音。
此后,朱婆婆搬了幾次家,每次搬家,她心里都念叨:建忠啊,我們又搬家了,這一搬你難得聯(lián)系上我們了。后來,那張記著王建忠地址的紙條,在搬家中也不見了。
“網(wǎng)上不是可以人肉搜索嗎?”想到這里,譚大爺給女兒譚靜派了任務(wù),讓她在網(wǎng)上尋找義子。
2007年,譚靜在自己的空間里寫了一篇日志《尋找我爸媽的干兒子王建忠》,很快引起網(wǎng)友注意。但資料里只知道王建忠是仁壽縣人,無更多信息可供查詢。
譚靜又搜索加入常州的很多群,講述父母在常州收義子的故事。一個群友被感動,還去了一趟常州柴油機廠打聽王建忠這個人,但無果。
他是不是回家了呢?譚靜又加了仁壽縣好幾個群。群友劉杰是仁壽縣一位民警,看到譚靜的尋人啟事后,主動幫忙查找叫王建忠的人。后來,劉杰在縣城找到一個叫王建忠的,但他沒去過常州。不過,這人的弟弟以前在常州打過工。
就在這時,朱婆婆也意外找到那張寫有王建忠地址的紙條。老人迫不及待去信,并留下自己的電話。
8天后,朱婆婆接到一個來自仁壽縣的電話,對方自稱就是王建忠,他們要找的人就是他弟弟王鄭。原來,當(dāng)年為聯(lián)系方便,家人與外界聯(lián)系都留下他的名字和地址。王建忠告訴朱婆婆,現(xiàn)在弟弟生病了,不能說話,不能走路。他到底怎么了?
相見
無私幫助重病義子
“我們?nèi)タ此?rdquo;7月25日,朱婆婆夫婦與女兒一行來到仁壽縣方家鎮(zhèn)古午村5組。
在一間低矮的瓦房前,王鄭骨瘦如柴,吃力地扶著椅子。
“還記得嗎?1995年,常州?”朱婆婆雙手扶著王鄭的臉,淚水流了出來。王鄭嘴唇微微動了一下,眼角擠出一行淚。
“他也想你們。”父親王子云遞過一封信,那是王鄭寫給朱婆婆他們的,但一直沒寄出去。
原來,就在朱婆婆夫婦離開常州不久,王鄭就出現(xiàn)頭昏眼花、記憶衰退、說話無力癥狀,便辭職回家。后來,王鄭全身肌肉出現(xiàn)萎縮,說話走路都不行了。
這時,父親王子云想起家里連續(xù)出現(xiàn)的怪。1982年,妻子因同樣的癥狀不堪忍受喝農(nóng)藥死亡;1996年,老五也因這種病去世;2001年,老大也因此死亡。不想,老四王鄭也得了同樣的病,他的妻子也因此帶著女兒離開他。
王鄭回家后給干爹干媽寫了一封信,但沒有寄出。他說,這信不能寄,當(dāng)年給兩位老人當(dāng)義子,是因為緣分,不是為錢財;現(xiàn)在,自己這樣了,更不能讓二老擔(dān)心。
“干爹干媽不會放棄你!”見此,朱婆婆夫婦拿出準(zhǔn)備的棉被和食品,還有1500元現(xiàn)金送給王鄭。他們還給他買了勵志書籍和手音機,鼓勵他堅強面對疾病。
回到重慶,朱婆婆一家,又忙著給他打聽醫(yī)院、通過網(wǎng)絡(luò)籌集醫(yī)療費用……
王鄭的三哥王建忠說,朱婆婆夫婦與弟弟只有一面之緣,卻視若親生兒子一樣關(guān)懷幫助,讓他們深受感動。
記者 彭瑜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