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在你眼里,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季承:父親肯定有天資,但更重要的是他非?炭嗲趭^。在我和姐姐眼里,讀書是他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他每天早上4點半就開始起床工作,幾十年如一日,這對我們家族成員的影響非常深刻。
早報:季老去世之后,你作為后人可能會做些什么事情紀念父親呢?
季承:首先是把父親的精神發(fā)揚光大,所以要整理他的文化遺產向世界展示,這個工作北大和山東老家方面都在做。他的研究和收藏要為社會所用。父親晚年的另一個愿望是發(fā)揚他的大國學觀念,不久前我們成立了季羨林大國學院,工作剛剛開始父親就去世了,特別遺憾。
“內向,感情豐富,有很深的道德傳統(tǒng)觀念”
早報:在你三個月大的時候,父親就到德國去了,直到你11歲的時候,父親才回來。在幼年時,父親對你的印象是什么?
季承:我的童年是在沒有父親的日子中度過的,我三個月大的時候,父親就去了國外,他回來的時候我已經11歲。我小時候,在鄰居和小朋友眼里是個沒有父親的孩子,他們常常以此來挑釁我,這讓我感到很茫然。我知道父親在國外,但這個概念對我是很模糊的。父親在國外的照片每次寄回來,母親就會貼在墻上,但父親的概念依然是很抽象的,這是我兒時的遺憾。我記得有一次,那正是大戰(zhàn)期間,母親和姑姑為確定父親在德國是否安全,特地請來算命先生。我記得很清楚,父親從外國回來后第一次摸我頭,然后就去洗手,可能我的頭太臟了。所以當父親回來的時候,我們之間的關系其實是很生疏的,真正開始親密接觸是在我大學畢業(yè)之后,但我們在一起也是有點客套的接觸,泛泛而談一些國家大事等等。后來我們慢慢在一起多了,才相互了解。
早報:那你什么時候才開始對父親有所理解?
季承:理解父親確實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我和家里人真正對父親這個人和他的工作有理解,是很晚的事情了。父親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但內心情感又非常豐富,對這一點我們有點不適應。比如祖母、母親等親人過世,他不會像別人那樣表現(xiàn)。別人不理解他,他就說,我要表達的都在書里了。所以,一開始父親常常被我們誤解。
早報:你母親和父親都是家里安排的婚姻,父親在人生道路上也有一些很好的異性朋友,但最后他還是回到了家里,對這些你怎么看呢?
季承:父親最后還是回國回到了家庭,而沒有拋家棄子,因為他有很深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他認為不應該這樣做,所以堅守了這段婚姻。而他回國,很大一方面也是為了報恩,特別是叔父。叔父供他讀書,供他成立家庭,所以他有一個觀念在那里,一定要回國,回到家里。后來,我們也理解了他的這段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