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開播。對于目前中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問題,《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59.5%的被調查者認為是“題材單一,不能滿足更多觀眾的收視需求”;59.3%的人希望紀錄片不要一味地追求宏大敘事或獵奇等邊緣化生存,要貼近大眾生活;還有39.1%的人選擇“精英化傾向嚴重,過于高高在上”。
對于央視紀錄片頻道,我的一個感覺是,不“接地氣”,缺乏對現(xiàn)實和當下的關照;過于注重器物層面的關注,而少對人的心靈和生存境遇的關注。
來看幾部“新年特別策劃”的片子:《故宮Ⅱ》延續(xù)第一部莊重大氣的風格;《南海Ⅰ號》第一次全景記錄千年古船“南海Ⅰ號”沉船的發(fā)現(xiàn)、考察和打撈保護的過程。2011年將推出的“國產(chǎn)精品節(jié)目”有表現(xiàn)中國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觀的《美麗中國》,全景式展現(xiàn)中華玉文化的《玉石傳奇》,深度解讀頤和園藝術、文化和歷史內(nèi)涵的《頤和園》,以及以中國的眼光、現(xiàn)代的立場,看東西方盧浮宮和紫禁城兩座博物館前世今生《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等。
不用再多舉例。一言以概之,其播出的紀錄片,從題材到內(nèi)容,與老百姓的生活都有不小的距離。
我一直記得一部叫《空山》的紀錄片,它以四川大巴山區(qū)一個因缺水而貧窮的村落為背景,描述了山民貧困而不消極,艱辛而不乏樂觀的生活狀態(tài)。這部片子感動了很多人,也獲得多項國際大獎,它的拍攝地大巴山區(qū),是我的家鄉(xiāng)。它的感人處,不是因為地理風光,而是百姓生活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
像《空山》這樣的片子,今天是越來越少了。用中國傳媒大學副研究員張國濤的話說就是:關注個體生命與生存狀態(tài)的紀錄片消失不見了,代之而來的更多是宏大敘事、重構歷史的作品,從以往以人為本、人性關懷的紀錄,代之而來的是奇觀化、獵奇化、技術至上的影像。這不只是個別片子的問題,也是紀錄片行業(yè)的普遍現(xiàn)象。
顧名思義,紀錄片就是要真實地記錄生活、記錄社會,其中心、焦點理應是人。我認為,紀錄片應該關注人類的存在、個體的命運。
事實上,中國并不缺少好的紀錄片,也不乏有想法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但他們的作品,卻似乎難入“主流媒體”的法眼,因此只能選擇“地下生存”,普通觀眾也就難得一見。如林鑫的《三里洞》、王兵的《鐵西區(qū)》、杜海濱的《鐵路沿線》、歐寧的《煤市街》……什么時候,我們能從電視熒屏上觀賞到這些作品,才真正可以說,中國紀錄片的春天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