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伍世然) 作為本地唯一一檔心理訪談節(jié)目,廣州電視臺的《夜話》最近進行了改版,定位為“更加大眾化的心理節(jié)目”,記者近日走進了該節(jié)目的演播室,現(xiàn)場感受了一番“心理療傷”的威力。
這期節(jié)目中,中山大學的在校學生文文因為不堪家庭和學校的雙重壓力萌生了輕生的念頭,向節(jié)目組尋求幫助。節(jié)目中,香港著名心理專家蔡敏莉分析認為,文文父母對其過高的期望值及保守的教育方法給她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專家隨即在節(jié)目中對文文進行心理治療。蔡敏莉用長長的廁紙圍住了文文的眼睛、耳朵和手腳,意喻文文父母過去的做法束縛了她的自由,蔡敏莉還讓文文跟著自己大聲說:“我不想要這樣的生活,我要自由!”并讓她親自解開自己身上的“枷鎖”。這時,文文終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失聲痛哭起來,一同被請到臺上的父母也終于意識到了自己教育方法存在問題,覺得對不起女兒,與她一起抱頭痛哭。而臺下觀眾,大部分也被感動到眼眶濕潤。
雖然現(xiàn)場效果十足,但也有人不以為然,認為心理訪談節(jié)目所謂的治療手段就是作秀,用各種方法讓受訪者大哭特哭,頗為嘩眾取寵。對此,《夜話》的制片人兼主持人王鐿靜平靜地回應,“我們也遇到過要求戴面具、不愿意出鏡的個案,但是那種我們一般都會勸退,因為你不愿意把問題擺出來就證明解決問題的決心還不夠。心理學上有一個觀點,所有的心理問題歸根結(jié)底是人不愿意去面對。把自己的心理問題毫無保留地說出來,大膽面對鏡頭,就證明你放開了,正視了問題,這樣治療的效果會非常好。”
其實從去年開始,心理訪談類節(jié)目逐漸風行各地電視熒屏,廣州有《夜話》、北京有《誰在說》、《生活廣角》,上海有《心靈花園》、《相伴到黎明》,深圳有《守望心靈》,重慶則有《情感龍門陣》,不少觀眾甚至覺得這種節(jié)目比電視劇好看多,情節(jié)生動曲折之余還能滿足大家的窺探欲。
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室的心理學家張結(jié)海卻尖銳地指出,心理訪談類節(jié)目其實是“偽心理咨詢”。他表示:“真正的心理咨詢是以追求來訪者的心理健康為目的,而這種節(jié)目是以追求收視率為目的。為了追求收視率,有的節(jié)目故意‘激’來訪者,加上大多數(shù)人在錄制現(xiàn)場多少有些緊張,很難保證不會說出一些不該說的話;有的直接傷害來訪者。”